第315章 大乱将起
银月不如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5章 大乱将起,穿越异界开局患上了失忆症,银月不如钩,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翌日,天色阴郁如铅。
厚重的铅灰色云层沉沉地压在头顶,空气粘稠得令人窒息,仿佛一块烧红的生铁,炙烤着每一寸街巷,蒸腾起一片令人心焦的燥热。
天光初透,沉闷的铜锣声便“哐哐”地敲破了黎明的寂静。
衙役们将醒目的告示重重拍在城门、菜市口、坊间最显眼的墙面上。
人群如蚁,迅速汇聚,识字的先生被推搡到前排,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地念道:
“兹因邻境灾荒肆虐,饥民万千将循路来投。本县秉承朝廷仁德,恪守恤民之责,已开仓备粮、广设粥厂,力保流民不至饿殍。
然灾患当前,需官民同心共济,共克时艰。特将相关事宜晓谕如下:
一、各坊里保甲长速查辖内空屋闲舍,凡愿腾房供灾民暂住者,官府按日补贴米粮;
二、市集商铺不得哄抬物价,米面柴薪需平价售卖,违者严惩不贷;
三、通晓医术者可至城隍庙衙署登记,共助疫病防治;
四、严禁欺凌流民,凡劫掠财物、寻衅滋事者,扭送官府从重论处。
本县已加急奏报朝廷,待赈银一到,即刻分济百姓。
望我邑乡民怀恻隐之心,行仁义之举,共筑守望相助之城……”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强弩之末的窘迫。
更添实感的是衙役们频繁出入县仓的身影,出来时个个眉头拧成了疙瘩,摇头叹气,脚步沉重。
这无声的佐证,瞬间点燃了城中的恐慌!
“听见没?灾民要来了!快!快去买粮!手慢就抢不着了!”
一个汉子扯着嗓子喊道,声音带着颤。
“慌啥?告示上白纸黑字写着官府开仓放粮哩!”
旁边有人试图安抚。
“你懂个屁!主簿衙门都烧成白地了!账本都没了影儿,新来的县太爷拿啥放粮?怕是粮仓里的耗子都饿得啃墙皮了!”
一个尖利的声音反驳,言之凿凿。
“烧的是账房,又不是粮仓……”
“蠢货!为啥偏赶在秦大人来之前烧账?不就是粮仓早他娘的空了嘛!我三舅姥爷就在衙门当差,亲口说的,粮仓里跑进去的耗子,活活饿死仨!”
谣言如同毒藤,疯狂蔓延。
“永安来的流民,跟蝗虫过境似的!等着瞧吧,明儿个米价就得蹿上天!”
“还愣着干啥?快走!去粮铺!能抢多少是多少!”
恐慌如野火燎原。
粮铺前迅速排起扭曲的长龙,伙计的吆喝声比平日高亢了几分,眼底藏着不易察觉的得意。
然而,淇县真正盘踞一方的商贾们,却在这片恐慌中嗅到了异样的气息。
他们商路通达,耳目众多,除却永安府方向,并未听闻何处有大规模灾情。
告示上那刺眼的“饥民万千”,更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不过有消息灵通的,确证了约莫两千余灾民正向淇县而来。
“两千人?”
一家商号后堂,一位山羊胡掌柜捻着稀疏的胡须,嗤笑出声,满脸不屑。
“咱淇县是什么地界?永安的粮仓!水陆的码头!两千张嘴?各家铺子指头缝里漏点渣子就够他们嚼裹了!值得县衙这般如临大敌?还‘饥民万千’?吓唬三岁娃娃呢?”
“依我看啊,”旁边一个绸缎商接口,语气带着幸灾乐祸的凉薄:“怕是那位新来的秦大人,真被烧成白地的主簿县衙吓破了胆儿!瞧瞧这告示写的,‘开仓备粮’?啧啧,冠冕堂皇,怕是想稳住咱们,别趁机抬价。嘿嘿,这点小把戏,糊弄谁呢?”
“哄抬物价?”一位膀大腰圆的粮商嗤之以鼻,大手一挥:“为这两千张嘴?老子至于吗?再者说了,”
他压低声音,眼中闪过狡黠:“谁知道那位秦大人是不是挖好了坑,就等哪个不开眼的往里跳,好来个‘查抄奸商,充盈府库’?”
“就是,粮食,咱有的是!平价卖就是不上他的当,看他能奈我何!”
漕帮,会客厅。
空气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焦躁。
江书画如同困在滚烫铁板上的蚂蚁,背负着双手,在空旷的厅堂里来回疾走,每一步都踏得人心头发紧。
桌上那杯上好的春茶,早已失了热气,澄碧的茶汤映着他额角不断渗出的细密汗珠。
他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投向那扇通往幽深后院的月亮门。
“姐夫!不好了!”
杜修武那带着破音的惶急呼喊骤然撕裂了厅内的沉闷。
他带着潘豹,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脸色煞白,气喘如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