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4章 轻剂奇方:四两拨千斤的济世传奇,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陈经理将信将疑地服了三天药,低烧果然退了大半。复诊时,岐大夫加了三分陈皮:“《本草纲目》里讲,陈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现在得帮你健脾化湿,断了生湿的根。”
半月后,陈经理送来一面锦旗,上绣“轻剂起沉疴”四个大字。岐大夫指着诊室里的沙漏:“治病就像这沙漏,太快太慢都不行。你这病啊,就是之前用药太猛,反而把气机堵死了。”
第四章 山村奇症:闭经半年的希望
山路上,一位大嫂气喘吁吁地拦住了岐大夫的脚步:“岐大夫,求您去看看我闺女!她都半年没来月事了,吃了好多活血药,肚子还是一点动静没有……”
到了家,只见床上倚着个姑娘,面色萎黄得像秋日的枯草,双手冰凉。岐大夫诊脉时,尺脉沉细欲绝,舌质淡白无华。“这是《金匮要略》里说的‘血虚寒凝’,胞宫失了温养,”他翻开《神农本草经》,“吴茱萸能散寒止痛,但性子太烈,只能用三分;当归补血活血,一钱就够。”
他让阿远用陶罐煎药,反复叮嘱:“药汁得分五次喝,就像春雨润地,慢慢把气血唤醒。”姑娘喝药三天后,下腹渐渐有了暖意。复诊时,岐大夫加了二分艾叶:“《本草纲目》说艾叶‘能通十二经’,现在得帮她温通经脉。”
二十天后,姑娘的月事如期而至。大嫂捧着一篮土鸡蛋到岐仁堂,眼圈泛红:“岐大夫这轻剂,比那一大包药还金贵!”岐大夫笑着摆手:“《内经》讲‘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用药不在多,对了症,半分药也能拨乱反正。”
第五章 医道之争:大剂小剂的思辨
深秋的岐仁堂来了位不速之客——县医院的王主任。他攥着一张处方,语气带着质问:“你给那位心衰的老爷子开的真武汤,附子才用0.6克?这够干什么用?”
岐大夫请他坐下,缓缓翻开《伤寒论》:“仲景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可这位老爷子阳气衰微到了极点,大剂附子下去,就像往油灯里猛倒烈酒,火是旺了,可灯芯也烧没了。得用小火慢煨,慢慢把阳气补回来。”
王主任不以为然:“西医治疗心衰,都是大剂量用强心药,你这小剂量,怕是误事吧?”岐大夫指了指窗外那棵历经百年的老槐树:“狂风能吹折大树,却吹不断柔韧的藤条。治病得顺着人体的生机来,不能只靠药力硬攻。”
半个月后,患者家属喜气洋洋地跑到岐仁堂:“老爷子按您的方子吃了一个月,现在能自己下楼遛弯了!”王主任看着复诊时老人红润的面色,不由得感叹:“中医这辨证施量的学问,真是深不可测。”
结语:轻剂中的大医道
暮色中的岐仁堂,药香混着淡淡的墨味。岐大夫指着药柜上的小秤,对徒弟们说:“《素问》里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用轻剂不是不用力,是要像庖丁解牛,找到病邪的要害,轻轻一拨。”
窗外,一片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阿远伸手接住,夹进了《脾胃论》里。岐大夫望着远山的轮廓,声音里带着暖意:“真正的好方子,就像这落叶,看着轻飘,却能在天地间划出最顺的弧线——顺势而为,才是医道的根本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