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3章 岐仁堂里“吊线风”回正记,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岐大夫见她脸膛虚浮,舌苔白厚得像铺了层霜,摸脉时感觉脉沉得像陷在泥里:\"你是不是总爱吃凉的?冰汽水、冰西瓜没断过?\"

大妈一拍大腿:\"可不是!天热嘛,就爱喝冰镇绿豆汤,一天能喝三大碗。\"

\"坏就坏在这凉饮上。\"岐大夫指着墙上挂的《脾胃论》拓片,\"李东垣说'脾主运化',你这脾胃被冰饮冻着了,就像湿地里的车,转不动了,湿邪全积在里头。湿邪重了,风邪一扑上来,脸可不就歪了?\"他沉吟片刻,\"得先把脾胃里的湿邪赶出去,用苍术燥湿,麻黄散寒,再加点莱菔子帮着消食,甘草调和调和。\"

大妈瞅着处方上的\"制川乌\",有点发怵:\"这乌头不是有毒吗?\"

\"炮制过的没事。\"岐大夫耐心解释,\"你这湿邪裹着寒,就像冰坨子冻在经络里,川乌能把这冰坨子化开,再配上苍术,就像给湿地撒石灰,干得快。不过得记住,药要煎够时辰,先煎川乌半小时,再下别的药,煎好了放温再喝,别烫着。\"

七剂药下去,大妈脸上的肿消了些,就是还喊头疼。岐大夫又在方子里加了全蝎和钩藤:\"全蝎能钻到筋骨缝里去赶风邪,钩藤能平肝,头就不疼了。\"

再等半月,大妈进门时腰不弯了,脸也正了,嗓门亮得能震得铜铃响:\"岐大夫!我现在一顿能吃俩馒头,腰也不冷了——您这药真管事!\"

秋老虎正烈的时候,个壮实汉子汗涔涔冲进岐仁堂,一进门就嚷嚷:\"岐大夫!快给看看,我这脸歪了一个多月,扎针吃药都不管用!\"他叫陈大志,开着家小饭馆,一张脸红通通的,嘴角向左歪着,说话时唾沫星子直飞。

\"别急,先擦擦汗。\"岐大夫递过毛巾,\"说说咋个不舒服?\"

\"渴!\"陈大志灌了半杯凉茶,\"一天得喝好几瓶冰汽水,尿是黄的,大便也干得像羊屎蛋。前阵子贪凉,在店里对着空调吹了一下午,第二天脸就歪了,左眼闭不上,吃饭也漏......\"

岐大夫看他舌红苔黄厚,脉滑得像走快马:\"你这是把热邪关在身子里了。\"他翻开《温热论》,\"叶天士说'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你天天喝冰饮,热邪散不出去,全积在脸上,再被空调风一吹,可不就成了'吊线风'?\"

\"那咋办?\"陈大志急了,\"饭馆正忙呢......\"

\"得先把热邪清出去。\"岐大夫开了方子,\"蒲公英清热解毒,元参滋阴降火,钩藤平肝风,再加点木通利水,让热邪顺着尿排出去。《本草纲目》说蒲公英能'解食毒,散滞气',正好治你这积在里头的热。\"

陈大志拿着方子要走,岐大夫叫住他:\"记住,别再喝冰饮了,菜也得清淡些,不然热邪总去不了。\"

三剂药下去,陈大志脸上的潮红退了些,就是还渴得厉害。岐大夫在方子里加了甘草:\"甘草能调和诸药,还能生津,渴就能轻些。\"

等服到十八剂,陈大志再来时,脸早不歪了,他拎着个食盒进门:\"岐大夫,尝尝我做的素面,谢您救了我这张脸!\"

暮色漫进岐仁堂时,岐大夫坐在灯下整理医案,阿明凑过来:\"师父,您看这'吊线风',咋治法不一样呢?\"

岐大夫指着医案上的字迹:\"你看,郑医生是气虚,得补;韩老太是阴虚,得滋;张大妈是寒湿,得燥;陈老板是湿热,得清。《黄帝内经》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就是这个理。风邪就像墙头草,得先看身子里是啥土壤——是虚土就填实,是湿地就晒干,是热土就浇凉,土壤好了,墙头草自然站不住。\"

铜铃又响了,这次进来的是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孩子右脸有点歪。岐大夫放下医案,温和地笑了:\"来,让爷爷看看......\"

老槐的影子在月光里轻轻晃,岐仁堂的灯,又亮到了深夜。那些关于\"吊线风\"的故事,就像堂前铜铃的声儿,随着穿堂风,飘进了老城的每一条巷弄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玄学糊咖靠地府KPI爆红了

钰尔尔

我四叔是朱元璋

逍遥御风

网游之蛮族大帝

青木与辰

我在魔兽世界造氢弹

神色淡淡的加斯戴比

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

兔子警长

醉酒夜!被京圈大佬揽腰亲到红温

我不喝白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