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9章 丰腴女闭经五月愁 岐大夫化痰通经妙,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等袁老师走了,小林不解:“师父,她都腰酸腹痛了,像是有瘀,为啥不直接用红花、桃仁这些破瘀的?”
“你忘了《本草纲目》里说‘香附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岐大夫敲了敲他的笔记本,“她现在的瘀,是痰湿堵出来的‘假瘀’,根源还在痰和气。益母膏虽能活血,但少了理气化痰的药帮忙,就像推着石头上山,白费力气。先让她用香附顺顺气,看看反应。”
又过了四天,袁老师第三次踏进岐仁堂,眉头拧得更紧:“大夫,药吃了,腰还是酸,肚子还是疼,月经就是不来。那益母膏喝着嘴里发苦,喝完更胀了。”
岐大夫诊脉后,对小林说:“你看,单用活血不行吧?痰湿没去,瘀血难化。还得回到理气化痰的路子上,稍加强些力道。”
提笔再开方:制香附三钱,制川朴一钱,仙半夏二钱,炒陈皮二钱,制南星一钱,炒当归三钱,茺蔚子三钱,台乌药一钱半,炒延胡一钱。“这次五剂,加了川朴帮着化湿,延胡索理气止痛,再试试。”
袁老师拿着药方,眼神里有点打鼓:“这次能管用吗?”
“放心,治病求本,咱们没跑偏。”岐大夫指着窗外的老槐树,“你看这树,要是根上积了涝水,光剪叶子没用,得把水排了才行。你这病,就像树涝了,咱们正在排水呢。”
九月二十八日一早,药铺刚开门,袁老师就急匆匆跑来了,脸上又急又喜:“大夫!昨儿月经来了!可就是量太少,颜色淡得很,肚子还疼得厉害,下午我自己又喝了两勺益母膏,掉下来四五个紫黑的小血块,今天还是疼,小肚子冷冷的,经血也下不来。”
岐大夫让她坐下,摸了摸脉,又问:“现在是怎么个疼法?是胀疼还是凉疼?”
“是凉疼,像揣了块冰,得用热水袋捂着才好些。”袁老师捂着小腹说。
岐大夫点点头:“痰湿化了大半,经血能下来了,但你这身子里还有寒。《伤寒论》说‘血寒则凝’,寒邪裹着瘀血,所以疼得厉害,量也少。”他转头对小林说,“这时候就得温经散寒了,光化痰理气不够了。”
新方子很快开好:炒当归三钱,制香附三钱,炒延胡一钱,肉桂粉五分(冲),炒吴萸七分,炮姜一钱,仙半夏一钱半,炒陈皮一钱半,茺蔚子三钱,杜红花一钱。“三剂,肉桂粉记得冲服,趁热喝。”
袁老师看着方子上的肉桂、吴萸、炮姜,恍然大悟:“这些是暖身子的吧?我从小就怕冷,来月经总觉得肚子凉。”
“对喽。”岐大夫收起笔,“之前化痰理气是开路,现在路开了一半,有点寒气挡着,就得用这些温药把寒气赶跑。肉桂、吴萸、炮姜都是温经散寒的,当归、红花活血,香附、延胡止痛,再少用点半夏、陈皮,防着痰湿回头。这就像烧开水,光添柴不行,还得盖紧盖子,不然热气跑了,水总烧不开。”
三天后,袁老师托同事捎来口信:药喝下去当天,经血就多了,颜色也红了,肚子不怎么疼了,五天就干净了,人也轻快多了,特地谢谢岐大夫。
傍晚关店时,小林帮着收拾药柜,忍不住问:“师父,这案子里,二诊用了益母膏没管事,是不是因为没抓住痰湿这个根?”
“正是。”岐大夫用鸡毛掸子拂去药柜上的浮尘,“经闭这病,原因多着呢,有血虚的,有瘀血的,有痰湿的,治法大不一样。就像这袁姑娘,体丰多痰湿,痰湿才是‘主犯’,瘀血是‘从犯’。一上来就用益母膏活血,就像没抓主犯先抓从犯,没用。”
他顿了顿,指着夕阳下的药堂:“第一诊、三诊,咱们盯着痰湿和气机,用化痰理气的药,这是‘治本’;四诊见了寒象,加了温经药,这是‘治标’。《黄帝内经》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就是让咱们看清楚病的根在哪儿,一步一步来,不能蛮干。”
小林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痰湿经闭,先化痰理气,再随证温通,治病求本,方获良效。”
老槐树的影子拉得老长,药香混着晚风吹进药堂,像是在应和着这医理与病例的交融。岐仁堂的灯亮了,昏黄的光里,仿佛还能看见那位丰腴的女教师舒展的眉头,和经血通畅后,重新轻快起来的脚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