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6章 岐仁堂的"止泻诀":从夜市摊到药香里的脾胃救赎,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真是神了!\"张强看着妻子能喝粥了,高兴得不行,\"要不咱再去拿两剂巩固巩固?\"
可林晓梅觉得好得差不多了,又嘴馋想吃点肉,偷偷让张强买了只烤鸭。结果当天晚上,肚子又开始闹腾,虽然没上次那么厉害,可一天还是拉两三次,肚子隐隐地疼,像有根线牵着似的,绵绵不绝。
\"你呀你,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张强又气又急,赶紧再带她去岐仁堂。
岐大夫听了缘由,摇摇头:\"《脾胃论》里说'饮食不节则胃病',你这脾胃刚缓过来,又给它塞油腻,这不等于刚修好的堤坝又往里面灌水吗?急性的寒湿是去了些,可脾阳已经受伤了,余邪没清干净,现在成了慢性的,得慢慢调了。\"
他又诊了脉,这次脉象比上次沉些,舌苔还是有些白腻。\"现在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湿邪留恋不去,所以腹泻时好时坏;脾虚不能统血,湿邪黏滞,就会带黏液;气机不畅,所以腹痛绵绵。得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些健脾益气、缓急止痛的药。\"
说着,他重新开了方子:\"紫苏叶茎还是三十克,继续散寒化湿;陈皮十克,理气不变。加三克青木香,行气止痛;九克玉桔梗,《本草纲目》说它'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这里用它载药上行,引脾气升提。\"
\"再用二十克怀山药、十五克莲子,这两味都是健脾益气的好东西,《神农本草经》说山药'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莲子能'补中养神,益气力',帮着脾把气补起来。十五克炒白芍,柔肝缓急,因为'肝木乘脾土',肝气不舒也会影响脾胃,白芍能让肝气柔和,不欺负脾胃。干姜减成三克,免得温燥太过,再用九克甘草,调和诸药,还能补脾益气。\"
小郑在一旁记着笔记,忍不住问:\"师父,为啥这次加了桔梗和白芍啊?\"
\"她这病拖成慢性,不光是脾的事。\"岐大夫耐心解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现在脾虚升不起来,用桔梗引气上行;肝郁会克脾,腹痛绵绵就是肝气犯脾的表现,白芍能柔肝,让肝不克脾,这叫'扶土抑木',是《难经》里说的五行生克道理。\"
林晓梅这次不敢大意,严格按医嘱服药,每天喝小米粥,顶多配点蒸南瓜。喝到第二剂时,腹痛轻了;四剂喝完,腹泻彻底止住了,肚子也不疼了,吃饭也香了。她特意去市场买了只老母鸡,想给岐大夫送点汤,却被婉拒了。
\"治病是本分,不用谢。\"岐大夫笑着说,\"倒是你得记住,脾胃是后天之本,《黄帝内经》说'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好好吃饭比啥都重要。海鲜虽好,不能贪多;生冷油腻,得有节制。不然,再好的方子也挡不住你胡吃海塞啊。\"
林晓梅连连点头:\"您说得对,我以后一定管住嘴。这病折腾了这么久,我算明白了,脾胃就像家里的灶台,得好好护着,火才能旺,饭才能香。\"
过了阵子,林晓梅的邻居王大姐也闹肚子,拉了快一个月,吃啥药都不管用。林晓梅赶紧把她领到岐仁堂,说:\"我这病就是岐大夫看好的,他的方子温温的,喝着特舒服。\"
岐大夫给王大姐诊了脉,又问了症状,笑着说:\"你这也是吃了寒凉东西伤了脾,不过比她上次轻些,用第一个方子喝两剂就能好。\"
王大姐半信半疑地拿了药,果然两剂就好了。她逢人就说岐仁堂的岐大夫神,说他的药像给脾胃开了扇窗,把湿气寒气都排出去了。
秋末的一天,林晓梅带着刚做的南瓜饼来看岐大夫,说自己这半年啥毛病没有,体重都长了两斤。小郑正在整理药柜,看见紫苏叶茎,就跟林晓梅说:\"师父昨天还跟我说,治腹泻就像治水,急的时候得开渠疏导,缓的时候得筑堤固坝,紫苏就像开渠的工具,山药莲子就是筑堤的材料,啥时候用啥,得看水势。\"
岐大夫正在给一位老人诊脉,听见了就接了句:\"《伤寒论》里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看病哪有一成不变的方子?得跟着病人的证变,方子也得变,这才是辨证论治啊。\"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岐仁堂,落在药柜上的\"紫苏\"抽屉上,也落在林晓梅带着笑意的脸上。巷口的风送来远处菜市场的叫卖声,夹杂着岐仁堂里淡淡的药香,像一首关于健康的歌谣,在老城区的街巷里轻轻流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