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彼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3集:样品测试与调整,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辜彼得,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晨的阳光透过车间高窗斜斜地洒进来,落在冷却区的一排样品上。刘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里拿着放大镜,正对着一块玻璃板反复端详。
“老板,测试设备已经准备好了。”助手小李跑过来汇报,“就等您一声令下。”
刘好仃点点头,放下放大镜,伸了个懒腰:“那就开始吧,咱们得把数据摸清楚,别让客户等急了。”
测试间里,各种仪器嗡嗡作响,显示屏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技术员们围在一台抗压测试仪旁,神情专注。刘好仃走到他们身边,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图皱起眉头。
“怎么波动这么大?”他问。
“可能是冷却阶段的问题。”一名年轻技工小声说,“我们之前用的是标准流程,但新材料的热胀冷缩特性可能不同。”
刘好仃听后没有说话,只是拿起记录本,在上面写下了几个关键词:热稳定性、冷却速率、材料特性。
“先不急着下结论。”他说,“我们先把所有数据都录下来,再对比分析。”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各种测试和比对中过去了。午饭过后,刘好仃带着大家回到会议室,墙上贴满了刚刚整理好的测试结果图表。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打印纸的味道,气氛紧张而有序。
“来,谁先说?”刘好仃坐在桌边,手托下巴。
“我先来。”技术主管指着一张图表,“抗压强度没达标,而且热稳定性数据波动大,说明我们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会不会是原材料批次的问题?”有人提出疑问。
“也有可能是冷却方式不合适。”之前那个年轻技工又开口了,“我在想,是不是该换一种冷却介质?”
刘好仃听完,眼神亮了一下,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句话:“冷却介质更换——待验证。”
“你们看这里。”他指着另一张图表,“每次冷却结束时,边缘都会出现轻微裂纹,虽然不影响整体性能,但这是个信号。”
“那怎么办?”有人问。
“那就从冷却入手。”刘好仃站起身,语气坚定,“我们现在没有精确控制温度下降速率的系统,那就自己搭一个。”
这个决定让大家都有些惊讶,毕竟这不是小事。可刘好仃的眼神告诉他们,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老板,这会不会太冒险?”小李有些担心。
“风险总是有的。”刘好仃笑了笑,“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失败就不去做。”
于是,当天下午,车间一角又热闹起来。几个人围着一台旧设备忙活着,拆卸、焊接、安装,像在拼装一件艺术品。
刘好仃亲自监督,时不时还动手帮忙。他的动作熟练,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的工厂岁月。
“老板,这装置运行起来声音有点奇怪。”老师傅老张皱眉听着。
刘好仃凑近一听,果然发现里面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声。
“没事,先让它跑一遍看看效果。”他说,“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数据。”
晚上七点,第一组调整后的样品出炉了。冷却过程比以往更加缓慢,每一步都经过严格监控。
刘好仃亲手将样品送进测试间,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几秒钟后,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次的数据稳定多了。”他说,“不过还有个别指标接近临界值,咱们得再做一次极限测试。”
极限测试模拟的是极端环境下的使用情况,比如高温骤降、强风冲击等。这项测试不仅考验产品,更考验团队的耐心和判断力。
“老板,要不要加点压力?”小李试探性地问。
“加。”刘好仃毫不犹豫,“我们要看到它的极限在哪里。”
测试过程中,所有人屏息凝神。随着最后一项数据出炉,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