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彼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6集:新挑战:知识管理,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辜彼得,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风吹过厂区,带来一丝玻璃打磨后的凉意。
小李站在墙边,突然开口:“组长,我发现这次提建议的人不是你,是我们自己想做的。”
刘好仃看着他,笑着应了一句:“那就说明,我们真的在变。”
午饭过后,刘好仃叫住小林。
“来一下办公室。”
小林推门进来时,刘好仃正在翻一份报废玻璃的分析报告。
“组长,啥事?”小林问。
“你说咱们能不能把一些典型操作过程录下来?”刘好仃抬头看他,“比如王师傅那次处理气泡的方法,如果当时能录下来,现在就能当教学素材用了。”
“其实可以。”小林眼睛一亮,“而且我觉得,不一定非得录视频,有些关键点也可以做成图文教程。”
“对,灵活一点。”刘好仃点头,“你现在就开始收集这些素材,先别急着做成品,先整理起来。”
“明白了。”小林想了想,“不过有个问题,大家平时都挺忙的,真让他们坐下来写东西,估计没人愿意。”
“那就别让他们写。”刘好仃笑了笑,“谁做得好,就让他讲,你来记。录音、录像都可以,回头你再整理成文档。”
“这主意不错。”小林点头,“我可以先从几个典型问题入手,比如气泡、裂纹、边缘变形这些,都是常见的。”
“对。”刘好仃满意地说,“记住,知识管理不是写论文,而是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来。”
小林离开后,刘好仃继续修改他的建议书。
他在附录部分加上了一张表格,是小林刚整理出来的那份“故障处理方法对照表”。
他合上文件夹,准备下午去找管理层汇报。
到了下午,刘好仃走进会议室,对面坐着几位管理层代表。
“刘组长,听说你想搞知识管理?”有人开门见山。
“是的。”刘好仃递上建议书,“这是我们团队这段时间的一些成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他翻开第一页,“协作效率提升之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隐患:很多经验还停留在口头上,缺乏系统的记录和共享。”
“这想法不错。”另一人点点头,“但现在就开始搞知识库,会不会太早了?”
“正因为成长快,才更需要沉淀。”刘好仃语气平稳,“不然等人员变动,经验流失,到时候再来补救就晚了。”
“那你打算怎么实施?”对方问。
“先从小范围试点。”刘好仃回答,“不增加编制,也不占用太多资源,主要是整合现有力量,把一线员工的经验梳理出来。”
“听起来可行。”管理层互相看了一眼,“那你先做个试行方案,我们评估一下。”
“没问题。”刘好仃点头,“下周我就提交详细计划。”
走出会议室,刘好仃松了口气。
他知道,这只是迈出的第一步。
但他相信,只要方向对了,走得慢也没关系。
第二天一早,他在晨会上宣布了知识管理的初步计划。
“接下来我们会开始收集一线经验,重点是一些典型问题的处理方法。”他说,“欢迎大家提供素材,任何形式都可以,视频、语音、文字,甚至是随手记下来的要点。”
“组长,那我要是不会写怎么办?”有人问。
“没关系。”刘好仃笑着说,“你只要讲清楚怎么做就行,剩下的交给小林。”
“那我讲完是不是还得签字?”王师傅开玩笑地问。
“你可以署名。”刘好仃认真地说,“你的经验值得被记住。”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声。
气氛轻松而自然。
刘好仃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同事们,心里涌起一股暖意。
改变,从来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演讲。
而是像这样,一点一点地渗透进日常。
就像此刻窗外的阳光,不耀眼,却稳稳地照着。
他走进办公室,拉开抽屉,拿出那份文档。
标题是:《关于启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书》
他翻到最后一页,在空白处写下:
“我们的方向,终于一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