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虹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2章 文化的重任:梁启超之葬礼,文化英雄联盟,万里虹云,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对不起,我知道您也无能为力。”张学良态度缓和下来,邀请王至诚到书案前看他写的挽联。

“是岭学传人,我思不见。以文言觉世,公得其时。”王至诚读过上下联,看着横批“鹤归华表”,提了个建议:“书法悲壮、豪迈;但内容略显晦涩、朦胧。”

张学良思索片刻,便大笔一挥,换了另一幅对联:“党人李范今千古;文学欧苏此一时。”

王至诚在心中默默思索:梁启超和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提出的救国纲领,至今仍影响深远。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推动的“新文体”在五四之前尤为流行,成为众多后辈模仿的对象。

就在此时,王至诚忍不住将自己发现的秘密说了出来:“汉卿!您知道我在梁家发现了什么吗?一个惊天的秘密!”

张学良面露好奇:“什么?”

“梁启超曾送我一幅《兰亭序》,我心中一直怀疑这幅字迹是否真为他所书。”王至诚语气中透露着激动。

张学良似乎并不感到惊讶:“以前家父也提过,梁启超书法学于康有为,而康有为对书帖持否定态度。”

“是啊,康、梁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却忘了《兰亭序》中很少有四平八稳的字。”王至诚继续说道,“我想,张大帅的《兰亭序》到了康有为之手,没想到竟是梁启超借走了。”

张学良放下手中的毛笔,转身恭敬地对王至诚说道:“我想您也应该送一幅对联。”

王至诚稍作思考,随后泼墨挥毫,庄严地写下:“沉痛悼念年父梁启超老大人千古。帐心写:百科泰斗,文界革命开先河;万世楷模,教子有方育后人。”落款:“孝年子王至诚泣泪。”

令王至诚想不到的是,来自南京方面的电话,让他做出了决定:“事务紧急,非汉卿亲力亲为,梁启超老大人那儿,只好劳驾至诚了。”

他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匆匆坐上于凤至的轿车,赶往奉天火车站,踏上去北京的火车。

当王至诚抵达梁启超的帐篷,思绪万千。梁启超作为晚清民国时代的杰出人物,他的葬礼竟显得如此寒酸。国府没有任何表示,前来吊唁者寥寥无几,治丧委员会中除了金岳霖、周培源等知名人士外,其他委员多为普通人,甚至有18岁的钱伟长也被列入其中。

送行者虽多,却无权贵阶层,基本上都是文化界人士,如有钱玄同、胡适、熊希龄等人,各大学会、机构也派代表到场。然而,这些文化、教育、艺术方面的重量级人物也屈指可数,比如徐志摩便未曾出席。

梁启超的墓位于北京植物园东环路东北的银杏松柏区,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矮石墙,墓园内种满松柏。由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设计,似乎在用心守护着父亲的灵魂。

据说,梁启超入土的当晚,家人守墓刚离开,便遭遇盗墓贼光顾,若非有梁思成亲自设计,恐怕盗墓贼早已挖地三尺了。

王至诚坐在回东北大学的火车上,浮想联翩:难道梁启超真的过时了吗?但凡有爱国心的人,仍旧记得他在《少年中国说》中的名句:“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份激情和责任感,依然在时代的洪流中激荡,震撼着每一个热血青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何处有我

罗谧

觉醒!我重新来过,万界全麻了!

杨门坤少

霸牛狂牛神传承

九洲神宫的袁母

新阅微异谈

硕云舒

一剑星河灿

晏龙儿

重生八零:李太太还在立规矩

禾桅簌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