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云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2章 狂风卷物影难寻,狐修圣道心向真,新阅微异谈,硕云舒,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书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率先开口问道:“老人家,在这荒郊之地,您和这些狐狸为何在此读书呢?”老翁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我们这些可都是一心修仙的狐辈。但凡狐狸想要修成仙身,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一,通过采集天地间的精气,虔诚地朝拜星斗,日积月累,逐渐获得通灵变化的能力,之后再不断积累功德,以求修成正果。这便是从妖修炼进而求仙的路子。然而,这条道路虽然看似快捷,能迅速提升能力,但其中充满了诱惑与危险。一旦误入邪道,违背了天地间的戒律,必将遭受严惩。
其二,便是先潜心修炼自身的形体,努力化为人形。待成功化为人后,再深入研习内丹之术,通过不断地修炼,达到成仙的目的。这条路虽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每天进行吐纳气息、引导身体的修炼,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自然能够圆满成功。这条路虽然漫长曲折,却胜在安稳可靠。
不过,你要知道,形体的变化并非凭空而来,它是随着内心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我们才先诵读圣贤留下来的经典书籍,努力领悟三纲五常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当我们的内心得到了圣贤思想的教化与熏陶,自然而然地,外在的形体也就会随之发生改变了。”
书生听得入神,忍不住借来狐狸们手中的书籍查看。只见这些书皆是《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之类的经典着作,然而奇怪的是,书中只有原汁原味的经文,却没有任何注释讲解。书生不禁心生疑惑,问道:“这些经书没有详细的解释,你们又如何能够深入地讲解和理解其中的要义呢?”
老翁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我们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圣贤们留下的言语,其实本就没有那么晦涩难懂。通过我们口口相传,相互交流探讨,再结合字词的基本含义,自然就能够领悟其中的义理宗旨。那些繁杂的注释,有时候反而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无法真正贴近圣贤的本意,所以我们觉得并不需要。”
书生对老翁的这番言论感到十分新奇,同时又觉得有些乖僻,一时之间,思绪纷乱,不知该如何回应。为了打破这短暂的沉默,他便换了个话题,问道:“冒昧问一下,老人家您高寿几何?”老翁摇了摇头,说道:“我自己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开始学习这些经书的时候,这世间还没有印板书呢。”
书生接着又好奇地问:“历经了这么多个朝代的更迭,您觉得这世间的事情,可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老翁目光深邃,望向远方,缓缓说道:“大体上,世间的规律和人性的本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在唐朝以前,人们谈论的大多是纯粹的儒家学者。而到了北宋之后,时常能听到有人宣称某甲是圣贤,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变化吧。”
书生对于老翁的回答,心中满是疑惑,却又不知从何问起,只得恭敬地作揖告别。后来,书生在赶路的途中,竟又偶然遇到了这位老翁。他满心欢喜,想要再次与老翁深入交谈,探寻更多的奥秘。然而,老翁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便一言不发,掉头径直离去,只留下书生在原地,望着老翁远去的背影,久久伫立,若有所思。
仔细想来,这件事大概率是何励庵先生精心编撰的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先生曾经感慨道:“当下,有许多人把讲经当作获取科举功名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牵强附会,对经文肆意敷衍。结果便是,他们的言辞越是华丽精巧,对经书真正内涵的理解就越发荒疏浅薄;还有一些人,妄图通过讲经来树立自己的学术门派,于是在学术讨论中,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辩驳不止。这样一来,他们的说法看似越来越详尽,可实际上,对经书的理解却越来越偏离正道。”这与故事中狐狸读书追求明理,不被繁杂注释和功利目的左右的寓意,简直如出一辙,契合得严丝合缝。
先生还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世人:“大凡那些看似巧妙无比、能迅速达成目的的方法,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患与不稳定因素。就好比人走路,如果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踩在地上,即便偶尔会有小的失误,也不至于摔得重伤,危及自身。”这与故事里所讲述的狐狸修仙的两条途径,传达的是同一个道理,都在劝诫人们,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贪图捷径,只有稳扎稳打,才能走得长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