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回张家沟
作者上古散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章 回张家沟,重回1955活出自我,作者上古散人,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军把钱和粮票,装进上衣胸兜里,系上扣子还用力拍了拍。
张军拍口袋可不是像别人似的,第一次拿这么多钱高兴的,他是为了把钱拍的紧实一点,别显得兜里鼓囊囊的,那不是明摆着告诉小偷,我带了好多钱,快来偷我啊!
张军背上长枪,扛起那五十斤粮食,和秦大妞说了一下,要在老家住两天才回来,就出了门,秦大妞跟在身后送着,在院门和邻居们打过招呼后,直奔胜德门走去。
路过国营饭店时,张军就走了进去,一进门就是那,附有年代感的标语,禁止无辜打骂顾客,这标语可不是写给服务员的,是写给顾客的,是在告诉顾客别没事找事,无理取闹,要是找事挨打了,那可就不是无辜了。
大厅里放着几张四方桌,一张桌子配四个长条板凳,桌子中间放着一个竹子做的筷子筒,里面插着几双竹筷。
张军把面袋子放到桌上,走到柜台前,要了五个馒头,花了五毛钱,一斤粮票。
这个价格还是挺贵的,一斤白面出五个馒头,要一斤本地粮票,两毛毛钱,卖出去要一斤粮票五毛钱,这个利润还是可以,毕竟那是没人每月,平均五块生活费的年代。
把馒头放进挎包里,扛起面袋子,又去供销社买了两瓶二锅头,一斤水果糖和四包烟,这才扛着面袋子奔城外走去。
出了胜德门,视野一下就宽广了,满眼都是玉米地,沉甸甸的玉米穗挂满枝头,一阵秋风吹来,玉米随风摇摆,预示着即将丰收的喜悦,可是谁又能想到,仅仅是三年后,人们会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还会饿死人呢!
张军就这么胡思乱想的走着,偶尔会碰上巡逻的民兵检查,张军也没托大把自己的工作证,持枪证拿出来,又把自己的挎包和面袋子让对方检查,就这样又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走了一半的路。
就这样张军累了就在路边找个阴凉地休息一下,饿了就这自来水啃个馒头,一路走了三个多小时,从中午走到下午三点多,才到张家沟村口。
张家沟全村才三十多户,一百多人,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村,清朝时期张家老祖得罪了官府,为了活命带着四个儿子,躲进了山里,就这样在这里扎了根,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才有了现在的张家沟。
张家村背靠汉包山,南沙河在村边流过,村子依山傍水,在后世这里是有名旅游胜地,现在这里可是山多地少,地还都是山地,交通不便的小山村。
张军走在进村的山路上,看着在地里忙碌的人们,挂满树的野柿子,让人一阵心旷神怡。
张军爷爷家在村北山脚下,把家建在这里是因为,家里打铁用柴方便。
张军爷爷年轻时,在城里的铁匠铺做学徒,后来娶了铁匠唯一的闺女,也继承铁匠铺,后来日本人进了城,一家人就把家当一卖回了村里。
张军父辈弟兄两个,都学会了打铁的手艺,张富贵后来进城帮村里采购物资,见到了轧钢厂的招工启事,才进了轧钢厂做了工人,就剩他二叔一家留在了村里照顾父母,张军二叔在村里靠着打铁的手艺,给村民修修农具,在种种地,偶尔还去上山打点猎物,倒是过得也不错。
这时快到秋收了,人们都在地里忙,他这一路走来除了见到几个疯跑的小孩子,也没见到熟人,走到爷爷家门口,张军没敢直接推门进去,他几年没有回来了,怕冷不丁家里来了一个,背枪的年轻人吓到老人。
他就站在门外喊爷奶,张军等了一会儿,才从屋里走出来一个小老太太。
这个小老太太头发花白,但梳的很整齐,上衣穿着一件老式的斜襟蓝色褂子,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缅裆裤,衣服虽然破旧,还有补丁,但却很干净,整洁。
上一世他爷奶去世时,正是在那十年,张军请了几次假,韩卫国都以红卫兵进京串联,犯案率直线上升,要稳定社会治安为由给拒绝了,张军知道韩卫国是在报复他,最终他也没能送爷奶最后一程。
能再次见到奶奶,他颤抖着叫到,奶,我是小军,我回来看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