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7章 潘岳《关中诗十六章 其七》,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关中诗十六章·其七
潘岳
宗周之殒,顾瞻伊何。
蠢尔戎狄,狡焉思肆。
虞我国眚,窥我利器。
岳牧虑殊,威怀理二。
将无专策,兵不素肄。
翘翘赵王,请徒三万。
朝议惟疑,未逞斯愿。
桓桓梁征,高牙乃建。
旗盖相望,偏师作援。
……
赏析:
《关中诗十六章·其七》聚焦晋朝面临的内忧外患,诗人深入剖析局势,揭示晋朝在应对边疆威胁时的种种问题,为理解晋朝的困境提供了详细视角。
一、主题思想
1. 对晋朝危机的忧虑与反思:开篇“宗周之殒,顾瞻伊何”,借宗周指代晋朝都城,表达对都城乃至整个晋朝面临危机的深切忧虑,引发对晋朝局势恶化根源的思考,奠定全诗对国家命运担忧与反思的基调。
2. 外敌威胁的揭示:“蠢尔戎狄,狡焉思肆。虞我国眚,窥我利器”,清晰指出边疆戎狄对晋朝构成严重威胁。他们趁晋朝处于困境,妄图肆意侵犯并谋取利益,展现晋朝面临的外部军事压力,强调外敌入侵是晋朝危机的重要因素。
3. 内部应对策略的混乱:“岳牧虑殊,威怀理二。将无专策,兵不素肄”,深刻揭示晋朝内部在应对外敌时的混乱局面。地方长官意见不一,对威慑与怀柔策略举棋不定;将领缺乏统一有效对策,士兵平时缺乏训练。这种内部应对的无序,严重削弱晋朝抵御外敌的能力,表明内部问题是晋朝危机的关键成因。
4. 对军事行动的描述与期待:“翘翘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桓桓梁征,高牙乃建。旗盖相望,偏师作援”,通过描述赵王请战及朝廷的迟疑,以及梁征的军事行动,反映晋朝军事决策的迟疑与混乱。虽有军事行动,但效果未明,体现诗人对有效军事抵抗的期待,希望能扭转晋朝不利局势。
二、艺术特色
1. 叙事与议论结合:诗歌将晋朝面临的局势以叙事方式呈现,如外敌企图、内部应对情况等,同时穿插议论,如对地方长官策略分歧的批判,使诗歌既具故事性,又能深入剖析问题本质,增强诗歌思想深度与说服力。
2. 人物刻画与对比:通过“翘翘赵王”“桓桓梁征”对人物形象进行简单刻画,展现将领请战的积极态度。同时,将赵王请战与朝议的迟疑进行对比,突出晋朝军事决策过程中的矛盾与低效,使读者更深刻理解晋朝面临的困境。
3. 语言简洁有力:全诗语言简洁,用词精准。如“蠢尔”“狡焉”生动表现对戎狄的轻蔑与批判;“虑殊”“理二”简洁概括内部应对策略的分歧,以简洁文字传达丰富信息,体现诗人高超语言驾驭能力。
三、文学价值
1. 历史记录与研究价值:此诗为晋朝历史研究提供珍贵资料,生动记录晋朝面临的边疆危机、内部应对状况及军事决策过程,有助于后人深入了解晋朝的政治、军事情况,为还原历史原貌提供独特视角。
2. 文学创作的启示:在文学创作上,其叙事与议论结合、人物刻画与对比运用等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借鉴。展示如何在诗歌中展现复杂历史事件与社会问题,丰富诗歌表现形式与内容,推动文学创作发展。
……
解析:
1. 宗周之殒,顾瞻伊何
- 解析:“宗周”原指西周时期的都城镐京,这里借指晋朝的都城,象征着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根本。“殒”意思是灭亡、衰败,形象地描绘出晋朝都城正面临着衰败、覆灭的危险处境。“顾瞻”即回头看、瞻望,传达出诗人对都城命运的深切关注。“伊何”表示“是什么”,此句表达诗人在面对都城危机时,回首观望,心中充满了忧虑与困惑,不禁思考国家为何会走到这般田地,引出后文对造成这种局面原因的探讨,奠定了全诗忧国忧民的情感基调。
2. 蠢尔戎狄,狡焉思肆
- 解析:“蠢尔戎狄”,“蠢”在这里带有贬义,形容边疆少数民族“戎狄”的愚昧、无知,体现出诗人站在晋朝立场上对他们的轻蔑态度。“狡焉思肆”,“狡”突出戎狄的狡猾,“思肆”表明他们心怀不轨,妄图肆意妄为,生动地刻画了戎狄觊觎晋朝,企图趁机发动侵略、肆意掠夺的丑恶嘴脸,明确指出晋朝所面临的外部威胁来源,即边疆戎狄的侵扰,为下文描述晋朝的困境做铺垫。
3. 虞我国眚,窥我利器
- 解析:“虞”有知晓、预料的含义,“国眚”指国家所遭遇的灾祸、困境,这里指晋朝当时面临的内忧外患局面。“窥”表示窥视、暗中观察,“利器”本义是锋利的兵器,在此可引申为国家的军事力量、战略资源或其他重要的国家资产。此句意思是戎狄察觉到晋朝正处于艰难困境之中,便妄图窥探并夺取晋朝的重要资源或利用晋朝的困境谋取自身利益,进一步阐述了戎狄发动侵略的动机,他们是看准了晋朝的虚弱,想要趁火打劫,揭示了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严峻形势。
4. 岳牧虑殊,威怀理二
- 解析:“岳牧”在古代政治体制中,是对地方高级官员的称呼,“岳”原指传说中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牧”指各州的行政长官。“虑殊”表明这些地方长官们对于如何应对戎狄的威胁,各自有着不同的考虑和想法。“威怀”代表两种对待戎狄的策略,“威”指用武力威慑,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让戎狄畏惧;“怀”指用怀柔政策安抚,通过施以恩惠、友好交往等方式使戎狄归附。“理二”强调在对待戎狄的策略上,存在着武力威慑与怀柔安抚这两种不同的理念,且未能达成统一。此句深刻揭示了晋朝内部在应对外敌时,地方官员之间意见分歧严重,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是晋朝在抵御外敌方面陷入困境的重要内部因素。
5. 将无专策,兵不素肄
- 解析:“将无专策”,“将”指军队中的将领,“专策”表示专一、明确且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句说明晋朝的将领们在面对戎狄的威胁时,缺乏统一、明确且行之有效的作战策略。“兵不素肄”,“兵”指士兵,“素”表示平素、平时,“肄”意为训练。即士兵们在平时没有进行充分、系统的军事训练。这两句指出晋朝在军事指挥和军队训练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将领无良策,士兵训练不足,极大地削弱了晋朝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解释了晋朝在抵御外敌入侵时为何显得如此脆弱。
6. 翘翘赵王,请徒三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