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3章 张载《剑阁铭》,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剑阁铭
张载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
远属荆衡,近缀岷嶓。
南通邛僰,北达褒斜。
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
是曰剑阁,壁立千仞。
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
齐得十二,田生献筹。
矧兹狭隘,土之外区,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形胜之地,非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
山河之固,见屈吴起。
兴实在德,险亦难恃。
洞庭孟门,二国不祀。
自古迄今,天命靡常。
凭阻作昏,鲜不败亡。
公孙既灭,刘氏衔璧。
覆车之轨,无或重迹。
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
赏析:
《剑阁铭》是西晋文学家张载的作品,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剑阁的雄伟险峻,并阐述了以史为鉴、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思想内容
1. 描绘剑阁形胜,凸显战略地位
- 开篇“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作者从多个角度刻画剑阁。先写梁山巍峨、岩石堆积,展现其雄伟外观;再点明其连接荆衡、岷嶓等山脉,沟通南北要道,强调地理位置关键;又通过与彭碣、嵩华对比,突出其狭窄与高峻。“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进一步强化剑阁险要,使之成为蜀地的坚固门户与战略要冲。
2. 总结历史教训,强调德政重要
- “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作者指出剑阁在不同世道中的作用变化,世道混乱时易被叛逆者利用,世道清平则顺畅通行,且以汉闭晋开为例说明。接着列举秦国凭借险要崤函并吞诸侯、齐国田生借地势出谋划策等典故,表明地势险要的重要性。但随即笔锋一转,借武侯诸葛亮对剑阁地势的态度,以及吴起对山河险固的观点,引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的核心思想。以楚国恃洞庭之险、晋国恃孟门之险却最终灭亡,公孙述、刘禅因凭险作恶而败亡为例,强调仅依靠地势险要而不行德政,必然走向败亡。
3. 发出劝诫,以铭警世
- “勒铭山阿,敢告梁益”,作者将铭文刻于山冈,向梁州、益州之人发出告诫,希望人们汲取历史教训,重视德政,不可仅依赖地势险要而忽视德行,体现了作者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关切。
二、艺术特色
1.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 文章先描绘剑阁的地理形势,展现其险要;接着论述其在不同世道的作用,引入历史典故;再通过历史事件总结教训,点明主旨;最后以勒铭刻石劝诫作结。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使读者逐步深入理解作者意图。
2. 用典精当,借古喻今
- 文中多处运用典故,如秦得百二、齐得十二、武侯之事、吴起之论,以及楚国、晋国、公孙述、刘禅等历史事例。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还巧妙地借古喻今,影射当时政治局势,提醒统治者重视德政,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3. 语言精炼,气势雄浑
- 语言简洁有力,以极少文字勾勒出剑阁的雄伟险峻,如“岩岩”“峨峨”“壁立千仞”等词,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句式整齐,多以四字句为主,间以六字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增强了文章气势,与所描绘的剑阁险要及表达的庄重劝诫之意相得益彰。
《剑阁铭》以其深刻思想、精巧结构、丰富用典和精炼语言,成为古代铭文中的佳作,对后世文学及为政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
解析:
1.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
- 解析:开篇以“岩岩”描绘梁山高峻的样子,展现其雄伟壮观的气势,让人立刻感受到这座山的巍峨挺拔。“积石峨峨”进一步描述山上堆积的岩石高耸的形态,“峨峨”一词强化了岩石高大的感觉,从整体上勾勒出梁山由众多高大岩石堆积而成的宏伟景象,为后文描写剑阁所处的险峻环境做铺垫,给读者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2. 远属荆衡,近缀岷嶓。
- 解析: “属”和“缀”在这里都有连接之意。此句从地理方位的角度,说明梁山在山脉体系中的位置。它在远处与荆山、衡山相连,近处与岷山、嶓冢山相接。通过这种远近相连的表述,不仅展示了梁山所处山脉的广袤和连贯性,更暗示了剑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处于众多山脉的连接点,是交通和地理上的关键枢纽。
3. 南通邛僰,北达褒斜。
- 解析: 这一句阐述了剑阁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南通”和“北达”明确指出了剑阁的交通走向,向南能够通往邛僰地区,向北可以到达褒斜道。邛僰是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褒斜道则是古代关中与汉中之间的重要通道。由此可见,剑阁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它对于连接不同地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军事防御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 解析:运用对比手法,将剑阁与彭门山、碣石山以及嵩山、华山进行比较。“狭过彭碣”表明剑阁比彭门山和碣石山更加狭窄,突出其地势狭窄险要的特点,这种狭窄的地势在军事防御上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高逾嵩华”则强调剑阁的高度超过了嵩山和华山,进一步凸显其地势的险峻,让人对剑阁的险要地势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为下文论述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埋下伏笔。
5.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
- 解析: “惟”在这里起到强调作用,“作固作镇”表明剑阁作为蜀地的门户,具有双重重要意义。它既是蜀地坚固的防御屏障,能够抵御外敌入侵,保障蜀地的安全;又是蜀地重要的军事镇守之地,显示出其在军事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此句直接点明剑阁对于蜀地的重要性,将前文对剑阁地理形势的描写与蜀地的安全和稳定紧密联系起来。
6. 是曰剑阁,壁立千仞。
- 解析: “是曰”明确指出前文所描述的险要之地就是剑阁。“壁立千仞”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剑阁的悬崖峭壁如同墙壁一样直立,高达千仞。“千仞”极言其高,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剑阁地势的险峻,仿佛亲眼目睹那高耸入云、陡峭无比的悬崖,进一步强化了剑阁作为天险的印象,为后文论述其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地理基础。
7. 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 解析: “穷”和“极”在这里都表示达到极致的意思。此句总结前文对剑阁地势的描写,强调剑阁集中了大地的险要和道路的高峻,将剑阁的险峻推向极致。它概括了剑阁地势在地理环境和交通道路方面的极端险要性,是对剑阁地势特点的高度凝练,也为下文从历史和政治角度探讨其意义做了铺垫。
8. 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 解析: 此句从历史规律的角度阐述剑阁在不同世道下的作用。“世浊”指世道混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此时有人会凭借剑阁的险要地势叛逆作乱,与中央政权对抗。“道清”表示世道清平,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剑阁则能保证交通顺畅,人们安居乐业。这两句话揭示了剑阁的战略地位与社会政治状况的紧密联系,暗示了地势险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掌握它的人如何运用,为后文论述历史事件和教训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9. 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 解析: 以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剑阁在不同朝代的开闭情况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闭由往汉”指在汉朝时期,由于政治、军事等原因,剑阁曾被关闭,限制人员和物资的流通,这反映了当时对蜀地的管控策略。“开自有晋”表明到了晋朝,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剑阁又重新开通,体现了晋朝对蜀地政策的调整以及对剑阁战略地位的重新认识。通过这两个历史时期剑阁开闭的对比,展示了剑阁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作用,以及它与朝代兴衰、政治变迁的紧密关联。
10.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
- 解析: 运用典故,“秦得百二”指秦国占据崤函险要之地,凭借二万兵力可以抵挡诸侯百万之众。这里的“百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强调了秦国因占据险要地势而在军事上具有强大的防御和进攻优势,凭借这种地理优势,秦国得以并吞诸侯,成就霸业。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险要地势在国家发展和军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下文论述剑阁的重要性提供历史参照,暗示剑阁类似崤函一样,具有改变政治格局的战略意义。
11. 齐得十二,田生献筹。
- 解析: 同样运用典故,“齐得十二”指齐国凭借十二座城池的险要地势。“田生献筹”是说谋士田生为齐国出谋划策,利用这十二座城池的优势,使齐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主动。此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地势险要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即使是相对较小的区域,凭借险要地势并加以合理谋划,也能发挥巨大作用。与上句秦国的典故一起,从不同角度说明地势险要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影响,为后文论述剑阁的重要性提供更多的历史依据,强化了文章的说服力。
12. 矧兹狭隘,土之外区,
- 解析: “矧”表示况且,起到递进的作用。前文列举了秦国和齐国凭借地势成就霸业的例子,此句进一步指出剑阁不仅地势狭窄险要,而且处于国家的偏远地区。“狭隘”再次强调剑阁地势的险要特点,“土之外区”点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处于相对边缘但又极具战略价值的区域。这为下文论述剑阁的独特战略意义做铺垫,突出了剑阁虽地处偏远,但其险要地势使其在国家政治和军事格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13.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 解析: 形象地描绘了剑阁地势险要所带来的军事防御优势。“一人荷戟”描述一个人手持戟把守剑阁,“万夫趑趄”则表现出即便有一万个人前来,也会因为剑阁的险要地势而犹豫不前,不敢贸然进攻。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剑阁易守难攻的特点,突出了其在军事防御上的重要战略价值,再次强调了剑阁地势险要对于保障地区安全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暗示了占据剑阁之人责任重大。
14. 形胜之地,非亲勿居。
- 解析: 基于前文对剑阁险要地势及其重要战略意义的论述,得出这一结论。“形胜之地”指像剑阁这样地势险要、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地方。“非亲勿居”明确告诫,这样的地方如果不是可靠的亲信,千万不要让其据守。因为一旦被心怀不轨之人占据,凭借其险要地势,很可能会对国家造成严重威胁。此句直接点明主旨,强调了对剑阁这样重要战略要地掌控者的选择至关重要,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稳定和安全的深刻思考。
15.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