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7章 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上邪篇》,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鼓吹铙歌十五首?上邪篇

何承天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

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

圣王既已没,谁能弘至道。

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

承平贵孔孟,政敝侯申商。

孝公明赏罚,六世犹克昌。

李斯肆滥刑,秦氏所以亡。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

譬彼针与石,效疾称良医。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期。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

赏析:

《上邪篇》是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中的一首,此诗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历史典故,探讨治国理政之道,表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一、开篇立论:强调上位者的表率作用

1.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诗歌开篇便以鲜明观点指出,若居上位者行为邪僻,下属很难端正,众多歪风邪气也难以纠正。此句直陈问题关键,将上位者的品行视为社会风气和政治清明的根源,为全诗奠定论述基调,引出后续对正确治理理念与行为的探讨。

2.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通过自然现象类比,进一步阐释上述观点。和谐音乐产生清亮声响,端正影子源于挺直标杆,形象说明上位者的表率作用如同声源与标杆,其自身正直、行为得当,才能引领出良好的社会风尚与政治秩序。

二、仁政理念: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治理

1. “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诗人认为,广泛的道德教化若能弘扬仁义之风,民众便会像草遇风倒伏般顺从。这体现儒家“德治”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仁义为核心推行教化,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展现对理想政治中道德引领作用的重视。

2. “圣王既已没,谁能弘至道”:然而,诗人感慨圣明君主已逝,如今难以有人弘扬至高道义。此句流露出对当下缺乏圣王引领、仁政难行的忧虑,暗示现实政治中道德教化与仁政推行面临困境,引发对如何恢复和弘扬正道的思考。

三、辩证思考:宽严相济与儒法之鉴

1. “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以自然现象比喻治国之道,春天柔露滋润,年末严霜肃杀,象征治理国家需宽严相济。这一观点既体现对治理方式多样性的认识,也反映出单纯依靠仁德或严刑峻法都有局限,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2. “承乎贵孔孟,政弊侯申商”:明确表明治国应尊崇孔孟儒家思想,以仁政为根本;同时指出法家申不害、商鞅思想可能带来弊端。诗人虽认可儒家仁政的主导地位,但也意识到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与不足,体现对不同治国理念的辩证态度。

3. “孝公明赏罚,六世犹克昌。李斯肆滥刑,秦氏所以亡”:通过秦孝公与李斯的历史对比,进一步阐述治国理念。秦孝公因明确赏罚使秦国六代昌盛,而李斯滥用刑罚致秦朝灭亡。表明赏罚得当是国家兴盛的关键,滥用刑罚则会导致国家衰败,强调法治需以公正合理为前提,不可走向极端。

四、历史借鉴:贤君范例与治理启示

1.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列举汉宣帝实现汉朝中兴、魏武帝曹操安定三方的历史事例,说明贤明君主通过正确治理可使国家繁荣稳定。这两位君主的成功,体现不同时期的治国智慧,为后世统治者提供榜样,也暗示当下国家治理需有贤明君主和有效策略。

2.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将汉宣帝和魏武帝的治理举措比作针石,因其能有效解决国家问题而堪称良策。形象说明正确治理方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同良药治病,合适的政策能使国家摆脱困境,走向繁荣。

五、持续追求:仁德推行与变革意识

1.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行苇》体现深厚仁德,但诗人认为实现仁德的长远影响道路漫长。表明推行仁德虽重要且意义深远,但需长期坚持,不可一蹴而就,强调在治国理政中持续推行仁德教化的必要性。

2.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以琴瑟需适时调整琴弦为喻,说明治理国家如同调试乐器,当政策或方法不当时,应及时变革调整。此句总结全诗,强调灵活变革、适时调整治理策略对治理天下的关键作用,提醒统治者不可因循守旧,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探索合适的治国之道。

六、艺术特色

1. 用典丰富:诗中大量运用历史典故,如秦孝公、李斯、汉宣帝、魏武帝等,以具体事例支撑观点,增强说服力,使诗歌内容丰富厚重,展现诗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2. 比喻生动:借助自然现象与生活实例作比,如“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等,将抽象的治国理念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使诗歌说理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

3. 结构严谨:诗歌开篇点明上位者表率作用重要性,中间围绕仁政、宽严相济、儒法之鉴、历史借鉴等展开论述,结尾强调持续推行仁德与适时变革的必要性,层次分明,逻辑连贯,论述全面且深入。

《上邪篇》通过对治国理政多方面探讨,融合儒家、法家思想精华,既有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对后世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

解析:

1.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 解析:此句开门见山,直陈治国理政的关键要点。“上邪下难正”,“上”指位居上位者,如君主、官员等,“邪”表示行为不正、品行不端,意思是若上位者行事邪僻,那么下属及民众便很难走上正道。“众枉不可矫”中,“枉”意为歪曲、不正当,“矫”即纠正,强调当上位者行为失范时,社会上众多不正当的行为与风气便难以得到矫正。此句为全诗奠定基调,突出上位者表率作用对社会风气和政治清明的决定性影响。

2.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

- 解析:运用类比手法阐述道理。“音和响必清”,当音乐演奏和谐美妙时,其发出的声响必然清亮悦耳,这表明良好的源头会产生积极的结果。“端影缘直表”,“端影”即端正的影子,“直表”指挺直的标杆,影子之所以端正,是因为标杆挺直,形象地说明外在的良好表现源于内在的正直本质。这里以声音与影子的形成,类比上位者自身正直、行为得当,才能引导出良好的社会风尚与政治秩序,从正面进一步论证首句观点。

3. 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

- 解析:“大化”指广泛深入的道德教化,“扬仁风”即弘扬仁义的风尚。此句意为,当广泛推行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教化时,“齐人犹偃草”,“齐人”指代民众,“偃草”取自“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民众就会像草遇到风一样,自然地顺从这种仁义之风。此句体现儒家“德治”思想,强调统治者通过推行仁义教化,能使民众在道德感化下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展现了对道德引领在治国理政中重要作用的重视。

4. 圣王既已没,谁能弘至道

- 解析:“圣王”指古代圣明的君主,如尧、舜、禹等,他们以高尚品德和卓越治国才能,践行并弘扬了至高的道义。“既已没”表示这些圣王已然逝去。此句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圣王离世后,在当下的时代,似乎难以找到能够继续弘扬至高道义的人。这既流露出对古代圣王治国理念与风范的追慕,也反映出对现实中缺乏圣王引领,导致仁政难以推行、大道渐衰的忧虑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1983:回到被陷害前

瑞图

当我撞了甲方老板的车

三月棠墨

生命之河缓缓流动

卑鄙扣

我用充电宝给千年雷法女魔修充电

留云借月君

洪荒:靠着化身,升维世界

九扑街

道藏辑要

用户6867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