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9章 谢庄《月赋》,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月赋
谢庄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
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暖空,素月流天。沈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臣闻沈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朒脁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只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羇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愬皓月而长歌。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遑如失。月既没兮露欲曦,岁方晏兮无与归。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斁。
……
赏析:
《月赋》是南朝宋文学家谢庄的经典之作,以其精妙的文辞、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古代咏月文学的典范。
一、结构与主题
1. 巧妙的叙事引入:开篇以陈思王曹植痛失应玚、刘桢,满怀忧思起笔。描绘其于静谧的夜晚,漫步兰桂之苑,触景生情,遂命王粲作赋。这一叙事不仅为后文对月的描写与抒情奠定了忧伤基调,也巧妙地营造出文人集会吟赋的雅致情境。
2. 丰富的文化内涵:王粲作答部分,先从日月阴阳属性切入,引入诸多神话传说与天文知识,如羲和驾日、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为月亮蒙上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随后借月的阴晴圆缺,传达出为人处世应谦虚、自省的哲理,升华了主题。
3. 细腻的情感抒发:文章着重刻画了月下的景致与人物情感。从洞庭波起、木叶微脱的秋景,到君王厌晨欢、乐宵宴的转变,再到凉夜羁孤的悲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思念、孤独、惆怅等复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二、艺术特色
1. 辞藻华丽,骈俪工整:《月赋》以骈体写成,句式整齐,对仗精妙。如“白露暖空,素月流天”“列宿掩缛,长河韬映”,不仅文字优美,音韵和谐,且通过精巧的对偶,生动地描绘出月夜的空灵与壮阔,尽显南朝文学对形式美的追求。
2. 写景如画,意境幽远:作者善用细腻笔触勾勒月下美景。“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寥寥数语,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绘出秋夜的萧瑟与凄美,营造出悠远、清冷的意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3. 用典自然,意蕴深厚:文中大量运用典故,如“齐章”“陈篇”,皆巧妙融合于情境之中,不着痕迹。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深化了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历史与文化的联想,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
解析:
1.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
- 解析:开篇点明背景,“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应、刘”分别是应玚和刘桢,他们都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与曹植交往密切。此二人离世,让曹植满心忧愁,且因情绪低落而有了更多闲暇时光。这种因挚友离世带来的忧思,为全文定下了哀伤的情感基调。
2. 绿苔生阁,芳尘凝榭
- 解析:通过描写楼阁生苔、台榭积尘的景象,侧面反映出曹植因沉浸在悲痛中,无心打理居所,任由其荒芜。同时,衰败的环境也进一步烘托出他内心的凄凉与落寞,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3. 悄焉疚怀,不怡中夜
- 解析:“悄焉”描绘出曹植默默忧伤的状态,“疚怀”表明内心痛苦,“不怡中夜”则说明这种忧愁在半夜也无法释怀,直抒胸臆地表达出他内心的哀伤,强调了悲痛之情的深沉与持久。
4. 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
- 解析:曹植为排解忧愁,开始行动。“清兰路”“肃桂苑”,他清扫兰草生长的道路,整治桂木成林的苑囿,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腾吹寒山”是在寒山上奏响音乐,“弭盖秋阪”指在秋坡上停车驻足。这一系列举动,展现出他试图通过游览秋景、聆听音乐来舒缓内心的悲痛。
5. 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
- 解析:当曹植面临深谷、登上高山时,触发了更深的情感。“怨遥”“伤远”体现出他对远方的哀怨与感伤,这里的“远”既可能实指空间上的遥远,也可引申为与逝去友人阴阳相隔的距离,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6. 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暖空,素月流天
- 解析:此句描绘此时的夜空景象。“斜汉左界”,银河在天空斜斜地横亘在东方;“北陆南躔”,指太阳运行到了南方,点明时节。“白露暖空”,白露弥漫,使天空呈现出朦胧之态;“素月流天”,皎洁的月亮在天空缓缓移动,宛如流水。从银河到月亮,从地面的白露到天空的月色,描绘出一幅空灵、澄澈的秋夜星空图。
7. 沈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
- 解析:曹植面对此景,低声吟诵《诗经·齐风》中关于月亮的篇章,深情念着《诗经·陈风》里咏月的诗句,随后拿出笔和木牍,让王粲以月为题作赋。这一过程展现出文人在特定情境下以诗赋抒情言志的雅趣,同时暗示王粲接下来的赋将围绕月展开,且会蕴含丰富情感。
8.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
- 解析:王粲以谦辞回应,称自己是东方边地的孤陋之人,在山林中长大。这不仅是古人常用的自谦之语,也暗示了他质朴的出身与经历,为后文他对月的感悟与描绘做铺垫,表明他虽出身平凡,但有对自然与情感敏锐的感知。
9. 臣闻沈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 解析:王粲从哲学层面阐述日月的属性。“沈潜既义”指地属阴而能含藏万物合于义理,“高明既经”说天属阳而能光明普照合于常道,“日以阳德”表明太阳具有阳刚的德性,“月以阴灵”指出月亮具有阴柔的灵性。这种对日月属性的论述,为下文对月的具体描写与赞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对月的描绘更具深度与内涵。
10. 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
- 解析:运用神话传说,“擅扶光于东沼”提及羲和在东方的汤谷驾驭太阳升起,“嗣若英于西冥”说的是月亮在西方的昧谷继日而出。通过引用这两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交替运行的规律,增添了神秘浪漫色彩,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诗意想象。
11. 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
- 解析:继续融入神话元素,“玄兔”指代月亮中的玉兔,传说玉兔在月中捣药;“素娥”即嫦娥,因偷吃仙药奔月。此句描绘出一幅奇幻的天庭画面,月亮带着玉兔来到天帝的台榭,嫦娥也聚集在天帝后宫,使月的形象更加生动且富有神话色彩。
12. 朒脁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
- 解析:从月相变化阐述其蕴含的哲理。“朒脁警阙”,月初的缺月(朒)和月末的残月(朓)警示人们要意识到事物有缺漏不足;“朏魄示冲”,初出的新月(朏)和满月(魄)显示着谦虚的品德。“顺辰通烛”表明月亮顺着十二辰的次序运行,普遍地照耀大地;“从星泽风”指月亮遇到箕星就会起风,遇到毕星就会下雨,体现了古人对月相变化与自然现象关系的认知,赋予月亮自然规律与道德启示的双重意义。
13. 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 解析:列举历史传说,相传月亮的光辉照耀,使吴国帝业昌盛;月亮的精华润泽,让汉朝道统和顺。此句通过将月与历史上的兴盛联系起来,表明月亮不仅在自然与神话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文化中也被视为一种祥瑞,影响着国家的兴衰,进一步丰富了月的象征意义。
14.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 解析:描绘秋夜之景,“气霁地表”,地面雾气消散;“云敛天末”,天边云彩聚集。“洞庭始波”,洞庭湖开始泛起波浪;“木叶微脱”,树叶微微飘落。从地面到天空,从湖泊到树木,多角度勾勒出一幅秋意渐浓、略带萧瑟的画面,营造出清冷、悠远的氛围,为下文情感抒发做铺垫。
15.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 解析:继续渲染秋景,“菊散芳于山椒”,菊花在山顶散发芬芳,从嗅觉角度增添画面美感;“雁流哀于江濑”,大雁在江滩上发出哀鸣,从听觉角度强化了秋景的凄凉之感,进一步烘托出哀伤、惆怅的情绪。
16. 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 解析:着重描写月亮升起与月光洒落的情景。“升清质之悠悠”,明月缓缓升起,“清质”突出月亮的纯净、皎洁;“降澄辉之蔼蔼”,柔和的月光如蔼蔼轻云般洒下,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轻柔、朦胧,将月夜的静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17. 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只雪凝,圆灵水镜
- 解析:从侧面烘托月光之美。“列宿掩缛”,群星的光芒被月光掩盖,失去了原本的繁丽;“长河韬映”,银河也隐藏起光辉。“柔只雪凝”,大地像雪一样洁白,“柔只”指大地;“圆灵水镜”,天空如镜子般明亮,“圆灵”指天空。通过描绘在月光照耀下,天地间的一切都被染上银白光辉,突出月光的明亮与皎洁,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
18. 连观霜缟,周除冰净
- 解析:具体描写月光下的建筑。“连观霜缟”,连绵的宫殿楼阁如同霜一样洁白;“周除冰净”,周围的台阶像冰一样洁净。以霜和冰来比喻月光下建筑的洁白与纯净,不仅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也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暗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清冷。
19. 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
- 解析:描写君王在月夜下的行为转变。“厌晨欢,乐宵宴”,君王厌倦了白天的欢乐,而喜爱夜晚的宴乐,反映出月夜独特的魅力对君王的吸引。“收妙舞,弛清县”,停止美妙的舞蹈,撤去悬挂的钟磬,表明在这静谧的月夜,喧闹的娱乐活动已不合时宜,月夜更适合宁静的情感体验。
20. 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 解析:进一步描述君王的举动。“去烛房,即月殿”,离开点着蜡烛的房间,来到月光照耀的殿堂,体现出对月光的亲近与喜爱。“芳酒登,鸣琴荐”,献上芳香的美酒,进献动听的琴曲,展现出在月下宴乐的场景,营造出一种优雅、闲适的氛围,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毕竟欢乐中夹杂着对时光、人生的感慨。
21.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羇孤递进
- 解析:场景转换,描绘在这凉夜中,“凉夜自凄”点明夜晚的凄凉之感。“风篁成韵”,风吹竹林形成自然的音韵,增添了清幽氛围。“亲懿莫从”,亲朋好友不能相随,“羇孤递进”,孤独的旅人接连到来,表达出在这美好的月夜,人们却面临着孤独的境遇,强化了哀伤、孤独的情感。
22. 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
- 解析:从听觉角度强化孤独氛围。“聆皋禽之夕闻”,聆听夜晚鹤在水边的叫声,“皋禽”指鹤;“听朔管之秋引”,听着北方笛子吹奏出的秋天曲调。鹤鸣与笛声在凉夜中更添凄凉,引发人们内心的惆怅与思念,进一步渲染出悲伤的情绪。
23. 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
- 解析:人们在这种情境下弹奏音乐。“弦桐练响”,弹奏起琴,“弦桐”指琴;“音容选和”,选择和谐的音调节奏。“徘徊房露,惆怅阳阿”,演奏《房露》《阳阿》等曲子,曲调悠扬,充满哀怨惆怅,借音乐抒发内心的情感,将孤独、惆怅之情融入旋律之中。
24. 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愬皓月而长歌
- 解析:音乐声使周围环境都为之改变,“声林虚籁”,树林中的风声因琴声而停止,“沦池灭波”,池塘里的波浪也因音乐而平息。此时,人们情思郁结,“情纡轸其何托”,不知该向何处寄托,只能“愬皓月而长歌”,对着皎洁的月亮长歌,将内心无法排解的情感诉诸于歌,借月亮抒发深沉的哀怨。
25.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 解析:歌中的词句,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美人迈兮音尘阙”,心爱的人远在他乡,音信隔绝;“隔千里兮共明月”,虽然相隔千里,却能共享同一轮明月。以明月为纽带,将相隔甚远的人联系起来,体现出思念之情的深沉与无奈,也反映出在古代交通与通讯不便的情况下,人们借月寄托相思的普遍情感。
26.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 解析:歌中继续抒发感慨,“临风叹兮将焉歇”,临风叹息,不知这种叹息何时才能停止,表达出忧愁的无尽。“川路长兮不可越”,路途遥远,山川阻隔,难以跨越,进一步强调了与思念之人难以相见的无奈,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27.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遑如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