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94章 沈约《秋晨羁怨望海思归》,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秋晨羁怨望海思归
沈约
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
八桂暧如画,三桑眇若浮。
烟极希丹水,月远望青丘。
……
赏析:
《秋晨羁怨望海思归》是沈约的诗作,借秋晨望海之景,融入奇幻想象,抒发浓郁羁旅思乡之情。
一、开篇点题,营造氛围
“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起笔描绘出一幅壮阔又略带迷蒙的画面。诗人置身秋晨海边,天空与地面似被分隔,眼前海雾弥漫,雾气似将空间划分。“临”字,写出诗人站在雾气前的姿态,有一种直面未知与迷茫之感。“披远”则展现诗人极力拨开视野障碍,远眺沧海的急切。“沧流”描绘海水苍茫浩渺、奔腾不息,为全诗奠定了雄浑而略带惆怅的基调,既暗示空间的广阔,又隐喻诗人内心如沧海般起伏的愁绪。
二、巧用典故,寄托情思
1. 八桂之暖:“八桂暧如画”,“八桂”原指八株桂树,后常代指广西一带,传说中那里温暖美好。“暧如画”将八桂之地描绘得如画卷般温暖宜人,色彩柔和,令人心生向往。这一典故的运用,既展现出诗人对远方美好之地的想象,又通过对比眼前秋晨的羁旅之境,强化了内心对温暖家乡或理想归宿的渴望。
2. 三桑之渺:“三桑眇若浮”,“三桑”出自《山海经》,传说中的神树,生长在遥远之地。“眇若浮”形容三桑遥远缥缈,仿佛浮于天际,不可触及。此典故传达出一种虚幻、遥远之感,暗示诗人与理想之地的距离遥不可及,加深了思乡与羁旅的愁绪,同时增添了诗歌的奇幻色彩。
三、虚实结合,拓展意境
1. 烟极希丹水:“烟极”描绘眼前烟雾弥漫至尽头,是实景描写。而“希丹水”中的“丹水”,在古代文献中常带有神秘色彩,可能与神话传说相关。诗人在烟雾尽头渴望见到丹水,由实入虚,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对神秘之地的幻想相连,拓展了诗歌的空间感与神秘感,表达出对未知美好与归宿的期盼。
2. 月远望青丘:“月远”描绘明月高悬,是实写秋夜之景。“青丘”同样源自神话传说,是个神秘之所。在明月映照下,诗人遥望青丘,虚实相生,借神话中的青丘,抒发内心深处的思乡与羁旅愁绪,使诗歌意境更为深邃,借虚幻之地寄托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
四、艺术特色
1. 意境雄浑开阔:通过“澥雾”“沧流”“烟极”“月远”等意象,构建出宏大、开阔的空间意境,展现出大海的浩瀚、天地的广袤,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壮阔,同时凸显个体在其中的渺小与孤独,强化羁旅愁思。
2. 用典巧妙自然:运用“八桂”“三桑”“丹水”“青丘”等典故,自然融入诗歌情境,不仅丰富了诗歌文化内涵,增添奇幻色彩,还巧妙传达诗人情感,借神话传说中的美好与遥远,映衬现实的羁旅困境与思乡之情。
3. 情感含蓄深沉:诗人没有直白倾诉羁怨与思归之情,而是借景、用典委婉表达。从对远方美好之地的想象,到对神话神秘之处的渴望,层层递进,含蓄中饱含深沉情感,使读者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复杂滋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