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3章 范云《渡黄河》,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渡黄河

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

赏析:

《渡黄河》是范云出使北魏途中所作,借渡黄河的所见所感,抒发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清平之世的期盼。

一、整体架构与情感脉络

诗歌开篇描绘黄河水情,中间刻画河对岸荒芜景象,结尾以对河上老人的发问收束。从渡河之景到岸野之象,再到内心感慨,情感层层递进,由对自然险阻的描述,深入到对社会民生的关切,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

二、开篇对黄河水势的描绘

1.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诗人起笔便勾勒出黄河湍急浑浊、水势浩大难以跨越的特点。 “迅”突出流速之急,“浊”描绘水质之浑,“汤汤”以叠词强化水势磅礴之感,“不可陵”直言其不可侵犯。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黄河的自然威严,更暗示人生与社会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为全诗奠定凝重基调。

2.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进一步渲染渡河艰难。桧木虽好,但做桨却难掌控;松舟坚固,也仅能勉强渡河。借行舟之难,隐喻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即便自身具备一定才能,也可能面临诸多挑战,有力烘托出环境的恶劣与困境。

三、途中所见荒芜之景

1.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渡河上岸,诗人目睹空荡庭院倒伏旧木,荒芜田野只剩旧田埂。 “空”“荒”二字,直接点明环境衰败,“偃”“余”则细腻呈现事物残破状态,强烈传达出荒芜、死寂之感,暗示此地曾遭战乱或灾祸,百姓流离失所。

2.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进一步强化荒凉氛围。不见行人踪迹,唯有狐兔活跃,以狐兔之“兴”对比行人之“无”,强烈反差深刻反映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让人感受到曾经繁华不再,尽显衰败凄凉。

四、结尾的寄言与深层寓意

1.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诗人向河上老人发问,黄河水何时能澄清。表面询问自然之水,实则以黄河水之浊隐喻社会动荡混乱,借“何当澄”表达对社会清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期盼。此问意味深长,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将个人旅途感慨拓展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五、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中对黄河水势与岸边荒芜之景的描写,均融入诗人情感。黄河水的汹涌象征社会混乱,岸边荒芜之景则是社会现实的直观呈现,情景相互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2. 用词精准,感染力强: “迅”“浊”“空”“荒”等词,精准勾勒景象特点,生动营造出艰难、荒芜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诗人心境与社会状况,极具感染力。

3. 象征隐喻,寓意深刻:以渡河艰难象征人生困境,黄河水之浊象征社会动荡,巧妙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深化诗歌主题,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思想性。

……

解析:

1.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 解析:此句生动地描绘出黄河水奔腾呼啸的壮观且险恶之态。“迅”字简洁有力地突出了黄河水流速之快,仿佛瞬息之间便能奔涌向前,展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浊”字则形象地勾勒出黄河水的浑浊特质,这不仅是对其外观的描写,也暗示了其蕴含的复杂与混沌。“汤汤”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黄河水势浩大、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不可陵”直白地表明黄河水的汹涌难以跨越,强调其不可侵犯的威严。诗人开篇以此描绘黄河,不仅呈现出自然景观的雄浑,更借黄河水的湍急与浑浊,象征人生与社会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为全诗奠定下凝重、深沉的情感基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面对强大自然力量和未知困境时的敬畏与凝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1983:回到被陷害前

瑞图

当我撞了甲方老板的车

三月棠墨

生命之河缓缓流动

卑鄙扣

我用充电宝给千年雷法女魔修充电

留云借月君

洪荒:靠着化身,升维世界

九扑街

道藏辑要

用户6867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