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6867433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四 恃七,道藏辑要,用户68674337,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碧虚子陈景元曰豫犹豫也言有道之士

顺从自然而举事退藏辄加重慎虽履坦

途常忧没溺如寒沍之月揭涉长川其心

豫然恐下沉於不测之渊也又履虚无而

不敢有爲故出处而深思犹然而畏惧谨

於去就而虑幽明之司察如世人避禁而

畏四邻之窃知此戒之深也俨然端谨而

心无散乱如賔对主人曷敢造次其无事

无爲也夫东郭顺子正容悟物使人意消

故田子方师仰之李含光居于暗室如对

君父故司马子微激赏之此可谓能俨若

客也外虽矜庄而内心闲放若春冰之释

涣然泮散凝滞都亡敦者淳厚貌朴者质

素貌又形未分曰朴有道之士天资淳厚

而质素之材未尝分散其语默恬和而无

文饰也旷者宽大之称谷者含虚之窍有

道之士德纯厚而不显器宽大而含容任

善恶之去来而不挠于怀有如空谷之应

答而尝虚也杂波流曰浑不分明曰浊有

道之士内心清静而外杂波流若浊水之

不明曷分别乎妍丑也已上七事治国则

民不识不知复乎太古修身则和光同尘

冥乎至道

颍滨苏辙曰戒而後动曰豫其所欲爲犹

迫而後应豫然若冬涉川逡巡如不得已

也疑而不行曰犹其所不欲迟而难之犹

然如畏四邻之见之也无所不敬未尝情

也知万物之出於妄未尝有所留也人伪

己尽复其性也虚而无所不受也和其光

同其尘不与物异也

临川王安石曰虽然亦不可不反诸本也

故敦兮其若朴而守之以素也故旷兮其

若谷谷者虚而能应者也然而其道亦不

可得而别也故混兮其若浊而已矣此所

谓善爲士者也夫豫也犹也以至于混而

其若浊也皆所爲不可识而强爲之容也

陆佃曰以其先事而虑常迫而後动故曰

豫若冬涉川以後事而虑常以防而後居

也故曰犹若畏四邻以其虽以迫而後动

防而後居而其心常俨之若容涣若冰将

释者散而不凝於物也敦兮其若朴者其

体无乎不圆也旷兮其若谷者其体无乎

不虚也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然後冥

之以无知混之以无觉故曰浑兮其若浊

刘概曰犹豫皆疑而不敢进之辞也以其

不爲物先故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以

其不爲事主也故俨若容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建德若偷爲善

不伐豫若履冰慎之至也犹若畏邻密之

至也

叶梦得曰豫者先事而戒也古者谓大象

爲豫物大则见之者早而冬渉川亦理之

所易见而戒者也故先事如之犹者後事

而犹疑也犹亦兽名畏人而善登木畏人

登木可矣无人登木者疑也四邻吾所亲

狎可以无畏而犹畏故後事如之俨若容

庄也涣若冰将释舒也冰者时而後散不

遽毁其坚者也将以临民不可以不庄故

容张之也孔子享礼有容色退而燕居不

可以不舒故涣孔子居不容燕居申申如

也夭夭如也弛之也敦兮其若朴足於己

者实也旷兮其若谷受於物者虚也虽然

是皆其表吾终日暴而不知敛则物得以

窥之矣故终之以浑兮其若浊洁而与衆

异易浊而与衆异难

清源子刘骥曰豫者图患於未然若冬渉

川不得已於事也犹者致疑於已事若畏

四邻退藏於密也俨若容者望之俨然寂

然不动也涣散也散其留滞混然融和如

列子之心凝形释骨肉都融是也故若冰

将释敦兮其若朴者敦厚无华若混沌之

始朴旷兮其若谷旷荡无边若天谷之至

虚浑兮其若浊者和光同尘浑杂如浊与

修身以明污者异矣此七者皆古之善爲

士者所爲可谓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

若愚所以深不可识也此子列子居郑圃

四十年无人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衆

庶也

晦庵朱熹曰俨若客语意最精今本多误

作容殊失本指又曰旧读俨若容止作容

字尝疑此或非老子意後见一书引此乃

以容宇爲客字於是释然知老子此七句

而三协韵以客韵释脗若符契又此凡言

若某者皆有事物之实所谓客者亦曰不

敢爲主而无与於事故其容俨然耳

黄茂材曰豫兮若冬渉川践履必加敬也

犹兮若畏四邻常若有临於其左右前後

也俨若容居处不敢慢也涣若冰将释形

气无留滞也敦兮其若朴初不见其圭角

也旷兮其若谷其中足以容也浑兮其若

浊处俗而不违於俗也皆其道德之容睟

然见於其外使人爱慕之不厌若乃晋人

之风蓬头跣足不拘绳检终日酣饮疾呼

大叫自以爲旷达岂足言此哉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御注曰易曰来徐徐徐者安行而自适之

意至人之用心非以静止爲善而有意於

静非以生出爲功而有爲于生也因其固

然付之自尔而无怵迫之情遑遽之劳焉

故曰徐静之徐清万物无足以挠其心故

孰能浊动之徐生万物无足以系其虑故

孰能安安有止之意爲物所系则止矣岂

能应物而不伤

碧虚子陈景元曰言世俗之人谁能如有

道之士心同渊泉即其浊以澄而静之则

徐徐复其清矣谁能如有道之士支离其

德当其安以久而动之则徐徐全其生矣

颍滨苏辙曰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则浊而

不复清枯槁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

生今知浊之乱性也则静之静之而徐自

清矣知灭性之非道也则动之动之而徐

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今所谓动者亦若是耳

黄茂材曰大道泛兮初无定名若以爲浊

静之则清若以爲安动之则生所以能与

物爲无穷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御注曰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余至

人无积亦虚而已保此道而以天下之美

爲尽在己者亦已小矣故不欲盈经曰大

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碧虚子陈景元曰言人保守此徐清徐生

之道者善能谦以自牧而安其虚静夫惟

不盈者再举独有至人不矜恃盈满故能

常守弊陋薄恶虽有新成之功亦能持胜

不动更求进向复增上善不住小成斯乃

圣人之深趣也

王雱曰得道者未尝盈则成道者未尝新

也道之爲用万世而不敝以其无敝无新

不成不败故也敝生於新败生於成士虽

成道而常若敝败则终无敝败矣苟得道

之初矜其新成则与道异意非大成也经

曰大成若缺其用不敝此篇句句有序以

至於成成而若敝则尽之矣

陈象古曰盈满假之谓也志自满假道随

而污故不可盈古人行道其弊不生今人

若能如古岂有新成之弊哉恐其奉道之

不至也故无弊者其要在於不自盈而已

黄茂材曰盈对虚而爲言蔽匿也藏也老

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其不欲盈可知夫物

新必有故成必有坏无新也孰故乎无成

也敦败乎夫如是可保此道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御注曰莫贵乎虚莫善乎静虚静者万物

之本也虚故足以受群实静故足以应群

动极者衆会而有所至笃者力行而有所

至致虚而要其极守静而至于笃则万态

虽杂而吾心常彻万变虽殊而吾心常寂

此之谓天乐非体道者不足以与此

颍滨苏辙曰致虚不极则有未亡也守静

不笃则动未亡也丘山虽去而彻尘未尽

未爲极与笃也盖致虚存虚犹未离有守

静存静犹陷於动而况其他乎不极不笃

而责虚静之用难矣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以虚爲虚未极

於虚也以静爲静未极於静也虚静兼忘

是爲笃极

叶梦得曰知虚之爲虚而致之未必能致

於虚犹有实以爲之对也知静之爲静而

守之未必能守於静犹有动以爲之别也

故致虚必极守静必笃致虚极则无虚是

爲眞虚守静笃则无静是爲眞静

黄茂材曰虚静之境要在纯熟致虚不极

则不可得而虚守静不笃则不可得而静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御注曰方其并作而趣於动出之涂吾观

其动者之必静出者之必复而因以见天

地之心

碧虚子陈景元曰非止於人而万物之并

作未有不始於寂然而发於无形及观其

复也尽返於杳冥而归於无朕以全其眞

也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谓

寂然至无也

颍滨苏辙曰极虚笃静以观万物之变然

後不爲变之所乱知凡作之未有不复者

也苟吾方且与万物皆作则不足以知之

临川王安石曰复本也万物并作吾能观

其复非致虚极守静笃者不能与於此

陈象古曰物极则复复者自静故可以观

又曰万物虽多安能离吾之道哉

黄茂材曰人与万物同生一根惟虚而静

则能观其复复初也物之根也名爲观物

实以自观

程大昌曰物之从枯而茁壮长者是其作

也华实皆泯津归於根则其复也老氏借

浅以明赜也虚者物莫之能昏静者物莫

之能诱故其接物易以有见也对奕之智

常不及旁观之明而操舟失港凡岸立之

人往往皆能指其曲折故由动观动或反

与之俱而据要观妙者必其心不徇物乃

始能之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御注曰芸芸者动出之象万物出乎震相

见乎离则芸芸并作英华发外说乎兊劳

乎坎则去华就实归其性宅

碧虚子陈景元曰芸芸茂盛貌或作云云

动作貌

颍滨苏辙曰万物皆作於性皆复於性譬

如华叶之生於根而归於根涛澜之生於

水而归於水耳

陆佃曰芸芸者所谓幻化也各归其根者

所谓空性也幻化有灭而空性无坏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万物纷纭动作

既极必返於本不假至人用意裁制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使人息其爱欲之念

归乎虚静之本复其性命之源譬如万物

生於根而归於根也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颍滨苏辙曰苟未能自复於性虽止动息

念以求静非静也故惟归根然後爲静命

者性之妙也性犹可言至於命则不可言

矣易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临川王安石曰命者自无始以来未尝生

未尝死者也故物之归根曰静静则复於

命矣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复於元命返於

天眞

陈象古曰本自清静因物有迁也

黄茂材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穷理也归

根曰静尽性也静曰复命至於命也

复命曰常

御注曰复命则万变不能迁无间无歇与

道爲一以挈天地以袭气母

碧虚子陈景元曰能悟之者则行住坐卧

不离乎是

颍滨苏辙曰方其作也虽天地山河之大

未有不变坏不常者惟复於性而後湛然

常存矣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夫物或兴或衰

或生或灭皆爲造化之所陶铸惟道常然

昼不能明夜不能晦复性命之道则知眞

黄茂材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则可常存

知常明

御注曰明道之常不爲物迁故足以监天

地照万物

碧虚子陈景元曰知犹悟也曰明或作日

明言日益明达

颍滨苏辙曰不以复性爲明则皆世俗之

智虽自谓明而非明也

不知常妄作凶

御注曰随物转徙触涂自患故凶易曰复

则不妄迷而不知复兹妄也已

碧虚子陈景元曰不悟常道者反以神变

爲妖长生爲诞虚极静笃爲空旷归根复

命爲灭亡不知强知不识强识易所谓不

常其德或承之羞故曰不知常妄作凶

颍滨苏辙曰不知复性则縁物而动无作

而非凶虽得於一时而失之远矣

黄茂材曰常之爲道至微至妙非夫明智

玄通之士则不能达秦汉以来方士争言

神仙之术陷於祸败如徐福栾大之徒皆

妄作者也老子知其凶之必至

知常容

御注曰知常则不藏是非美恶故无所不

颍滨苏辙曰方迷於妄则自是而非彼物

皆吾敌吾何以容之苟知其皆妄则虽仇

雠犹将哀而怜之夫何所不容哉

陈象古曰安於天理不复争竞何有而不

能容乎

清源子刘骥曰知常则与天地合其德如

天地之无不覆载也

黄茂材曰眞常之道大无不包知之者必

有容宇宙之量

容乃公

御注曰无容心焉则不独亲其亲子其子

何私之有

颍滨苏辙曰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而

尚谁私乎

清源子刘骥曰有容德乃大如天地之无

私覆载也故曰公

黄茂材曰容有容宇宙之量则无己无人

无物皆冥於一

公乃王

碧虚子陈景元曰既能包容乃於己无私

则襟怀荡然平夷而至公矣既公平无私

则德用周普天下辐辏无有不归往者矣

颍滨苏辙曰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

之矣

黄茂材曰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

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王乃天

御注曰在上而无所不覆者天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人既归往天将佑之

颍滨苏辙曰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

临川王安石曰王者人道之极也人道极

则至於天道矣

黄茂材曰王者与天爲徒也

程大昌曰王之能容也无择而无弃即天

之不颇其覆者是也

天乃道

御注曰天地人莫不由之者道也尽人则

同乎天体天则同乎道

颍滨苏辙曰天犹有形至於道则极矣

临川王安石曰天与道合而爲一

黄茂材曰天法道者也

道乃乆没身不殆

御注曰道者万世无弊庶物得之者昌关

百圣而不穷蔽天地而不息

刘泾曰所谓自古固存

黄茂材曰道者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

以固存故曰道乃久得道则可久矣而曰

没身不殆身又可没乎曰身者有形之物

安得不没身没而谓之久何也其死而不

亡者乎其形化而心不与之然者乎

林东曰天犹有形至於道则悠乆无穷虽

没吾之身而未尝危殆有以见体道之君

子与道周旋虽乆而安也其源出於致虚

之极守静之笃也

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别笑!本尊的灵宠是吃货

逆道诛天

出马秘录,抬手镇压山狐野鬼!

木子也是我

天刀耀世,侠义长存

风在吹的地

天榜

乘风御剑

大明:最强太孙,开局求老朱赐死

陈喵呜

末世降临我分手了小仙女

喜欢蜜袋鼹的周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