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十五 畏一
用户6867433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十五 畏一,道藏辑要,用户68674337,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下远必自於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
巨圣人见端而思末睹指而知归
碧虚子陈景元曰此三者喻不见几夫患
不预防恶不渐杜其犹植木乎初生於毫
末可拔而絶之及其合抱也本据乎阴崖
梢侵於阳岭青青百寻郁蔽日月恶可伐
哉又如筑台乎起土於一畚可蹴而圯之
及其九层也耸百仞之高出乎中天拟丘
陵之大广乎数亩恶可毁哉又如远行乎
始登於跬歩可旋踵而返及其千里也长
川渺弥峻岭巇嶮途隘而可畏路僻而多
岐恶可还哉
清源子刘骥曰神圣之道积习而成虽可
以顿悟不可以顿进日月有数大小有定
圣功生焉神明出焉由小至大犹合抱之
於毫末从卑至高犹九层之於累土自近
及远犹千里之於足下
黄茂村曰合抱之木天下以爲大也大生
於小故知合抱即毫末也九层之台天下
以爲高也高起於下故知九层即累土也
千里之行天下以爲远也远始自近故知
千里即足下也然则物之小者下者近者
其可忽诸
爲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爲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故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碧虚子陈景元曰爲营爲也执执着也败
起於有爲不爲则何败之有失因於有执
不执则何失之有是以圣人禀高明之性
措意不在小成而常以虚静恬淡寂寞无
爲爲心自然无爲无执无败无失几近也
言世俗之人虽从务於善事皆有始而无
卒先勤而後堕常以功业近成而不能戒
谨乃复亡败也若能谨末如初始终如一
则所爲无不成矣岂有败事也诗曰靡不
有初鲜克有终
颍滨苏辙曰治乱祸福之来皆如彼三者
积小以成大圣人待之以无爲守之以无
执故能使福自生使祸自亡譬如种苗深
而厚耔耘之及秋自穰譬如被盗危坐而
熟视之盗将自却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
爲非爲不成非执不留故常与祸争胜与
福生赘是以祸至於不救福至於不成盖
其理然也圣人知有爲之害不以人助天
始终皆因其自然故无不成者又曰世人
心存於得丧方事之微犹有不知而听其
自然者及见其几成而重失之则未有不
以爲败之者矣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矣
陈象古曰极力有爲爲极必败极力以执
执极必失
叶梦得曰世固未尝有成败以吾有爲故
成者必败世固未尝有得失以吾有执故
得者必失此民之所以从事而不得不谨
者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
复衆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碧虚子陈景元曰难得之货谓金玉珠犀
也世俗以不欲爲忧圣人以不欲爲乐圣
人之清静节俭世俗之食浊奢侈是以世
俗之所不欲者乃圣人之所欲也故视金
玉如遗土也世俗损天眞以务外学而失
其分内之性圣人守自然而不学保其分
内之天和然世俗以不学爲过圣人以不
学爲眞学故曰学不学以复衆人之所过
颖滨苏辙曰人皆徇其所欲以伤物信其
所学以害理圣人非无欲也欲而不欲故
虽欲而不伤於物非无学也学而不学故
虽学而不害於理然後内外空明廓然无
爲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刘概曰欲衆人之所不欲故曰欲不欲不
欲衆人之所欲故曰不贵难得之货学衆
人之所不学故曰学不学不学衆人之所
学故曰复衆人之所过
达眞子曰欲之所先莫甚於难得之货学
之所失莫甚於衆人之所过动不知静爲
不知止皆所谓过也圣人欲期於不欲所
以不贵难得之货学期於不学所以复衆
人之所过若是则不有其爲执之蔽也故
曰以辅万物之自然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非无欲也欲人之所
不欲不以物易性故不贵难得之货非无
学也学人之所不学不以博溺心故以复
衆人之所过反其性情而复其初而已不
益生不助长顺物自然无容私焉而天下
治故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黄茂材曰道无欲也欲不欲所以求在我
也外物又何足贵天下之物各有自然之
理愚者不及智者过之与其过也宁不及
故刳心去智学所不学辅物自然而已何
敢爲哉
古之善爲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御注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三代而
下释夫恬淡无爲而悦夫啍啍之意屈折
礼乐以正天下之形吁俞仁义以慰天下
之心将以明民也名曰治之而乱孰甚焉
涑水司马光曰去华务实还淳反朴
颖滨苏辙曰古之所谓智者知道之大全
而览於物之终始故足贵也凡民不足以
知此而溺於小智以察爲明则智之害多
矣故圣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
耳盖使之无知无欲而听上之所爲则民
虽有过亦小矣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智则生奸愚则
反朴
达眞子曰用其光复归其明古之善爲道
者欲使民复归其明是谓非以明民也欲
使敛明若愚是谓将以愚之也
叶梦得曰自道而降民日趋於僞不患其
不明而患其明之过故圣人逆爲之防而
欲以道愚之也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御注曰天下每每大乱罪在於好智
碧虚子陈景元曰民之多智则奸宄生焉
虽有法令而无所畏故曰难治也夫弓弩
毕弋机变之智多则鸟乱於上矣鈎饵纲
罟曹笱之智多则鱼乱於水矣削格罗落
罝罘之智多则兽乱於泽矣智诈渐毒颉
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
故天下每每大乱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御注曰法出奸生
涑水司马光曰上下相欺
颍滨苏辙曰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应之
而上下交相贼矣
陈象古曰用智则失其自然故喻之以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御注曰焚符破玺而民鄙朴掊斗折衡而
民不争
涑水司马光曰王道正直
达眞子曰以智治国如庄子所谓开人也
开人者贼生不以智治国如庄子所谓开
天也开天者德生
清源子刘骥曰不以智治国则忘情去欲
返本复朴故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
御注曰知此两者则知所以治国知所以
治国故民则而象之以爲楷式
碧虚子陈景元曰两者谓用智与不用智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可爲後世楷模
陈象古曰楷式不可渝也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
矣然後乃至大顺
御注曰玄者天之色常知楷式而不用其
智则与天合德深不可测远不可穷独立
乎万物之上物无得而偶之
碧虚子陈景元曰人君常知福可任之贼
可去之致黔首於富寿是有深冥之德又
观其迹与物违戾究其理则与民同归
涑水司马光曰物情莫不贵智而有玄德
者独贱之虽反於物乃顺於道
颍滨苏辙曰吾之所贵者德也物之所贵
者智也德与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顺者小
而德之所顺者大矣
达眞子曰然则此者能与物反归於道也
凡以道则大顺非道则大逆
黄茂材曰物皆强吾独弱物皆动吾独静
物皆华吾独朴物皆死吾独生非爲与物
反乎能反於物者可以至大顺
江海爲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
爲百谷王
御注曰王有归往之义君能下下则民归
之如水之就下
碧虚子陈景元曰开元御疏曰江海所以
能令百川朝宗而爲王者以其善居下流
之所致也易云地道变盈而流谦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体江海之善下所以
懐微妙抱质朴虚空无爲非欲於道道自
归之以至天地之精万物之灵莫不归之
经所谓执大象天下往亦此之谓也
黄茂材曰此章所以重发明大国者下流
章之义以江海喻之又见其道之大而能
下者也孰得而争之
程大昌曰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
人者也有其善而能下人则天下归之如
百谷之归江海矣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
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
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
御注曰易於屯之初曰以贵下贱大得民
也得其民者得其心也处上而人不重则
从之也轻处前而人不害则利之者衆若
是者无思不服故不厌易曰百姓与能
碧虚子陈景元曰陆希声曰天道亏盈而
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谦之爲德卑以自牧故
江海以谦爲德而爲百谷所归往圣人以
谦爲德而爲天下所先上夫圣人岂欲先
上哉天下乐推而不厌耳所以言先上者
举圣人以劝衆人耳然则圣人之处先上
者岂争而得之耶书曰汝惟不矜故天下
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故天下莫与汝争
功此之谓也
颍滨苏辙曰圣人非欲上人先人也盖下
之後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王雱曰圣人岂计利而爲此哉亦德而已
矣德下之则形上矣德後之则形先矣故
常爲天下贵
陈象古曰孤寡不谷以言下之也菲饮食
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
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以身後之也
道徳眞经集注卷之十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