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彼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8集:传承机制制定,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辜彼得,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好仃坐在会议室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斜照进来,在桌面上画出一道金线。他面前摆着几页写满字的笔记本,纸角有些卷边,像是被反复翻阅过。
“昨天整理完数据之后,我睡得特别踏实。”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轻轻摩挲那本笔记本的封面,“不是因为任务完成了,而是觉得我们终于摸到了文化的脉。”
小林坐在对面,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茶,闻言笑了笑:“您这话说得有点像演讲稿开头。”
“这不是准备开讲嘛。”刘好仃眨眨眼,“你信不信,等会儿开会的时候,我肯定要说这句话。”
会议室里陆续有人进来,大家围坐在长桌两侧,气氛轻松但专注。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上一章整理出来的员工反馈资料,还有那张写着“真实性 · 参与感 · 故事化”的白板照片。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制定文化传承机制。”刘好仃敲了敲桌面,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先说清楚一点——我们不是要编一套高大上的口号,而是要让大家真真正正地感受到,这个厂子是有‘根’的。”
第一个讨论点是关于文化传播的方式。年轻的小周立刻举手:“我觉得可以多用线上平台,比如公众号、短视频什么的,现在大家都刷手机,传播效率高。”
“线下活动也不能少。”老李推了推眼镜,“像你说的那些视频,看一眼就划走了,哪有面对面听个故事来得真切?”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人支持线上,有人坚持线下,还有的提出两者结合。刘好仃没打断,只是笑着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关键词。
等到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其实,咱们的目标不是选哪个方式,而是怎么把‘真实的故事’传出去,让人愿意听、听得进去。”
他翻开笔记本,指着一页记录:“有个工人说,希望听到真实的人和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做:线上发布老员工口述故事,配上照片和录音;线下办分享会,让新老员工坐在一起聊聊。”
小周眼睛一亮:“还可以做个‘工厂记忆’专栏,每周更新一期,做成系列。”
“对头!”刘好仃竖起大拇指,“这样线上线下联动,既有内容,又有互动,参与感不就来了吗?”
会议继续推进到第二个议题:传承的内容该侧重什么?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会议室又热闹了。一部分人主张重点讲工厂的发展历程,毕竟这些年从一个小作坊做到现在的规模,确实不容易;另一部分则认为应该多讲员工的故事,毕竟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是人在延续。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小林突然插话,“很多员工提到的‘老故事’,并不是那种官方宣传片式的,而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比如设备故障时大家一起抢修,或者某个师傅带徒弟的细节。”
“对啊。”刘好仃点头,“这些故事虽然小,但真实、有温度,更容易引起共鸣。”
于是最终决定,以员工个人奋斗为主线,穿插工厂发展的重要节点,形成一条“人与厂共成长”的叙事脉络。
“接下来就是具体形式了。”刘好仃翻开另一页笔记,“文档、视频、访谈、座谈会……都可以用上。关键是要让每个环节都能让人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接受。”
第三个议题是关于文化活动的频率和规模。这个话题一提出来,大家又分成了两派。
“小型活动频率高,覆盖面广。”小周还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每次主题不同,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表达自己。”
“大型活动影响力更大。”老李这次倒是跟小周站一边,“比如搞一个文化节,集中展示企业文化,还能对外宣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