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8章 张协《杂诗?其七》,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杂诗?其七
张协
此乡非吾地,此郭非吾城。
羁旅无定心,翩翩如悬旌。
出睹军马阵,入闻鞞鼓声。
常惧羽檄飞,神武一朝征。
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舍我衡门衣,更被缦胡缨。
畴昔怀微志,帷幕窃所经。
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
……
赏析:
张协的《杂诗·其七》以诗人羁旅为背景,展现了战争阴影下的不安,同时表达了对自身才能与理想的思考,反映出魏晋时期动荡局势下文人的复杂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主题思想
1. 羁旅漂泊的不安与对战争的恐惧:诗歌开篇“此乡非吾地,此郭非吾城”,直抒身处异乡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羁旅无定心,翩翩如悬旌”,形象地描绘出漂泊者内心的动荡不安。“出睹军马阵,入闻鞞鼓声”“常惧羽檄飞,神武一朝征”等句,通过所见所闻,从战争场景的渲染到对征兵的担忧,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恐惧,展现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心理压力,反映出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
2. 渴望施展才华的志向:“畴昔怀微志,帷幕窃所经”表明诗人往昔心怀志向,并暗自学习军事谋略,体现出诗人渴望有所作为。尽管身处战争阴影下,但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期望能在合适的时机施展抱负,实现自我价值。
3. 独特的战争观与政治理想:“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表达了诗人独特的见解,认为不一定非要在战场上拼杀,在朝堂之上通过智谋也能克敌制胜。这体现出诗人追求以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的政治理想,倡导一种非武力的、更为巧妙的方式来处理战争与政治事务,是对传统战争观念的一种反思与超越。
4. 对时机与效率的思考:“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传达出诗人对时机和效率的思考。他认为过于精巧而迟缓的行动不值得称赞,相反,有时看似笨拙但迅速的行动却能成就功名,强调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要果断行动,把握时机,体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
二、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烘托氛围:诗中前半部分通过描写异乡环境以及战争相关的景象,如“出睹军马阵,入闻鞞鼓声”“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将羁旅之愁与对战争的恐惧融入到具体的场景描绘中,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紧张不安的氛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对比与象征手法的运用:“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通过战场上的武力拼杀与朝堂上智谋取胜的对比,突出诗人的政治理想,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长铗鸣鞘中”,刀剑在鞘中作响,象征着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悬旌”象征诗人漂泊不定的心境,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深意。
3. 直抒胸臆与委婉表达相结合:诗歌开篇“此乡非吾地,此郭非吾城”以及“常惧羽檄飞,神武一朝征”等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对战争的恐惧,情感表达直白强烈。而在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战争观时,如“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等句,则采用较为委婉的方式,通过议论和对比来传达观点,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张弛有度,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层次。
三、文学价值
1. 反映魏晋社会现实与文人心态:这首诗为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它真实地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恐慌,以及文人在动荡局势下渴望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复杂心态,有助于后人深入了解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丰富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表现手法:诗中所表达的独特战争观、对时机效率的思考以及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丰富了魏晋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其情景交融、对比象征等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对推动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
解析:
1. 此乡非吾地,此郭非吾城。
- 解析:开篇两句,诗人直白地倾诉,此地的乡村并非自己的家乡故土,这座城郭也不是自己熟悉的城邑。这种直接的表述,瞬间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异乡之感,清晰地传递出诗人身处陌生环境时内心的疏离与不适应,为全诗奠定了孤独、不安的情感基调。
2. 羁旅无定心,翩翩如悬旌。
- 解析:“羁旅”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状态,“无定心”具体描述了其内心的动荡不定。诗人将自己这种不安的心境比作“翩翩如悬旌”,“悬旌”即悬挂在空中随风飘动的旌旗,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漂泊者内心如同旌旗般随风摇摆、无法安定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开篇所营造的孤独与不安情绪。
3. 出睹军马阵,入闻鞞鼓声。
- 解析:从行动和感官角度进行描写。“出”与“入”概括了诗人日常的活动,外出时看到的是军队排列成阵的景象,回到居所又听闻战鼓擂响的声音。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全方位地展现出诗人所处环境充斥着战争的氛围,暗示了战争的迫近,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时刻被战争阴影笼罩的紧张与不安。
4. 常惧羽檄飞,神武一朝征。
- 解析:“常惧”直接表明诗人长久以来的恐惧心理,“羽檄”是古代军事上用于征召、声讨等的紧急文书,上插鸟羽,表示情况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羽檄飞”形象地描绘出紧急军事文书如飞鸟般迅速传递的情景,“神武一朝征”则说明朝廷可能在某一天突然下令征兵。这两句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爆发、自己被征召入伍的深深担忧,进一步深化了对战争恐惧的主题。
5. 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 解析:“长铗”指长剑,“鸣鞘中”仿佛长剑在鞘中发出声响,给人一种剑拔弩张的感觉,暗示着战争的一触即发。“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列边亭”描绘出边境的烽火台依次排列、烽火不断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战争即将来临的紧张氛围,从细节上强化了战争威胁的紧迫感。
6. 舍我衡门衣,更被缦胡缨。
- 解析:“衡门衣”指代平常百姓的简陋衣服,“缦胡缨”是武士所戴的粗制帽带,这里代指军装。此句意思是可能要放下平常的衣物,换上战士的装束,暗示诗人可能会因战争被征召入伍,从个人着装的改变这一角度,进一步强调了战争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诗人面临战争时无奈的处境。
7. 畴昔怀微志,帷幕窃所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