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章 陶渊明《自祭文》,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祭文

陶渊明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

赏析:

《自祭文》是陶渊明生命暮年的自我告白,此时的他已至人生尽头,贫病交加。这篇祭文犹如他一生的缩影,不仅饱含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顾,更深刻体现了他对生命、死亡以及人生价值的独特思考,彰显出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坚守自我的高尚人格。

一、生命绝唱中的情感基调与主题表达

1. 哀伤与超脱交织的情感基调:文章起始,描绘了丁卯年九月天寒夜长、风气萧索、草木黄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为生命的终结渲染出浓重的悲意。“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以形象的比喻点明生命即将终结,面对死亡,故人凄然相送,进一步强化了哀伤之情。然而,随着叙述的展开,情感逐渐转向超脱。陶渊明在回顾一生后,发出“余今斯化,可以无恨”的感慨,这种对死亡的坦然接受,使哀伤与超脱两种情感相互交织,构成独特的情感基调。

2. 对人生的回顾与对命运的洞察主题:陶渊明在文中详细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早年的贫困生活“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到在田园中辛勤劳作并享受自然与精神之乐“含欢谷汲,行歌负薪”“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选择的坚持。同时,通过“识运知命,畴能罔眷”等表述,深刻表达了对命运的洞察,认识到生死是自然规律,从而在生命的尽头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完成对人生和命运主题的深入阐释。

二、结构布局:清晰有序的生命叙事

1. 开篇点明生死,奠定情感基础:文章开篇便点明时间、季节及自己即将离世的事实,“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这种直接切入主题的方式,迅速将读者带入到一种面对生死的沉重情境中,为全文奠定了哀伤的情感基础,引发读者对生命终结的感慨。

2. 中间回顾生平,丰富人生画卷:接着,文章以大量篇幅回顾生平,从贫困生活、田园劳作到精神追求,全方位展现了陶渊明的人生轨迹。这部分内容丰富多样,通过具体事例和场景描绘,使读者仿佛能看到他的生活点滴,感受到他在困境中的乐观、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进一步深化了对其人生的理解,也为下文的情感转变和主题升华做了充分铺垫。

3. 结尾表明生死态度,升华主题:在回顾生平后,陶渊明阐述了对生死的看法,“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以及对丧葬的主张“奢耻宋臣,俭笑王孙,不封不树,日月遂过”,表明自己对死亡的坦然和对世俗观念的超脱。结尾“人生实难,死如之何?”以反问强化了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升华了文章主题,使读者在感受到生命无常的同时,也体会到一种超越生死的豁达与从容。

三、语言特色:质朴中尽显生命哲思

1. 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自祭文》的语言质朴无华,毫无雕琢痕迹。如“箪瓢屡罄,絺绤冬陈”,简单直白地描述了贫困的生活状态;“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生动刻画了在艰苦生活中依然保持乐观的场景。这种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的生活状况,也体现了他不事雕琢、自然本真的文风,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情感与思想。

2.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尽管语言质朴,但富有表现力。“宠非己荣,涅岂吾缁?”运用反问和比喻,强调自己不慕荣利、坚守自我的品质,简洁有力地表达出人生态度。“窅窅我行,萧萧墓门”,通过“窅窅”“萧萧”等叠词,营造出一种寂静、凄凉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面对死亡时的复杂情感。同时,文中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鸿雁于征,草木黄落”,简洁而生动,不仅烘托氛围,也暗示了生命的流逝,展现出语言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方面的丰富表现力。

四、文化价值: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的映照

1. 反映东晋士人的精神世界:从《自祭文》中可窥见东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陶渊明在贫困中坚守自我,追求精神富足,“欣以素牍,和以七弦”,体现了当时士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他对生死的豁达态度,“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也反映出东晋士人在动荡社会背景下,试图通过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安宁,为研究东晋士人精神世界提供了生动样本。

2. 凸显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与文学成就:此篇祭文进一步凸显了陶渊明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他在困境中始终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宠非己荣,涅岂吾缁?”这种高尚品格令人钦佩。在文学上,以质朴自然的语言表达深刻的生命哲理,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精神坐标。

……

解析:

1.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 解析:“岁惟丁卯”明确时间为丁卯年 。“律中无射”,“律”指乐律,古代用十二律对应十二个月,“无射”对应九月,点明时节为九月。此句通过点明时间,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时空氛围。接着描绘了一系列秋冬之际的景象:天气寒冷,夜晚变得漫长;风的气息透着萧瑟之意;鸿雁开始南飞;草木枯黄凋零。这些景象共同勾勒出一幅衰败、凄凉的画面,为后文叙述自己即将离世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也暗示着生命如同季节更迭般走向终结。

2.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 解析:“陶子”是陶渊明对自己的称呼。“逆旅之馆”把人生比作旅途暂住的客舍,形象地表达出人生的短暂与漂泊;“本宅”则指代死亡,寓意着回归生命的本源。此句表明陶渊明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即将告别这短暂的人生,走向生命的终结,以一种平静而达观的态度看待死亡,视其为生命的必然归宿。

3. 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

- 解析:“故人”指老朋友。“凄其相悲”描绘出老朋友因陶渊明即将离世而悲伤的样子,“凄”字生动地传达出他们内心的凄凉与悲痛。“祖行”原指饯行,这里指为即将离世的陶渊明送别。此句刻画了友人对陶渊明的不舍与哀伤,从侧面反映出陶渊明在人际交往中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衬托出死亡带来的悲伤氛围,强调了生命终结时与亲友分离的痛苦。

4. 羞以嘉蔬,荐以清酌。

- 解析:“羞”和“荐”都有进献之意。朋友们献上“嘉蔬”(精美的蔬菜)和“清酌”(清醇的美酒),这是在葬礼前常见的祭祀仪式。通过这种传统的祭祀行为,一方面表达了朋友们对陶渊明的敬重与不舍,另一方面也增添了整个场景的庄严肃穆之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这是一场对生命终结的庄重告别。

5. 候颜已冥,聆音愈漠。

- 解析:“候颜”指等待看到逝者的容颜,“冥”表示模糊不清;“聆音”指聆听声音,“漠”有渺茫之意。此句描绘出随着生命的消逝,陶渊明的容颜逐渐模糊,他的声音也愈发难以听闻。形象地写出了生死之间的界限逐渐分明,生者与逝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强化了死亡带来的哀伤与无奈之情。

6. 呜呼哀哉!

- 解析:这是祭文中常用的感叹语,直接抒发内心的悲痛之情,简洁而强烈地表达出对生命终结的哀伤,仿佛是作者在面对死亡这一残酷现实时,忍不住发出的悲叹,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将前文营造的悲伤氛围推向高潮。

7.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 解析:“茫茫大块”指广阔无垠的大地,“悠悠高旻”形容高远的天空。开篇以宏大的视角描绘天地,强调天地的广袤与永恒。“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表明在这天地之间,万物得以生长,而自己有幸托生为人。此句从宏观的宇宙天地引入到自身,表达出对生命诞生的感慨,有一种在浩瀚宇宙中生命渺小却又独特的意味,为后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做铺垫。

8.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 解析:“自余为人”承接上文,开始讲述自己成为人之后的经历。“逢运之贫”说明自己遭遇了贫困的命运。“箪瓢屡罄”,“箪”是盛饭的竹器,“瓢”用于取水,“罄”表示空,描绘出生活贫困,饮食用具常常空无一物的状态。“絺绤冬陈”,“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本是夏季衣物,却在冬天还穿着,突出生活的艰难困苦,展现了陶渊明一生贫困的生活状况。

9.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

- 解析:尽管生活贫困,但“含欢谷汲”表现出陶渊明怀着欢乐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行歌负薪”描绘他背着柴薪,边走边唱歌的情景,体现出他乐观的生活态度。“翳翳柴门”描绘出他家柴门昏暗的样子,“事我宵晨”说明他就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从早到晚地生活劳作。此句通过描写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陶渊明在贫困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享受生活的一面,与前文的贫困形成对比,突出其豁达的心境。

10.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

- 解析:“春秋代谢”表明时光流逝,季节更替。“有务中园”说明在田园中有农事要做。“载耘载籽”,“耘”是除草,“籽”指播种后覆土,描述了田园劳作的过程。“乃育乃繁”则写出经过辛勤劳作,作物不断生长繁殖,展现出田园生活的生机与收获。此句描绘了陶渊明在田园中顺应时节,辛勤耕耘并享受收获的情景,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的尊重。

11. 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 解析:“欣以素牍”表示陶渊明以阅读书籍为乐,“素牍”指书籍,反映出他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和以七弦”说明他弹奏七弦琴来应和自己的心情,展现出高雅的艺术情趣。“冬曝其日,夏濯其泉”描绘了他在冬天晒太阳取暖,夏天在泉水中洗浴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顺应自然,享受简单生活的态度。此句从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两方面,展现了陶渊明丰富而自在的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生活的享受。

12.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 解析:“勤靡余劳”指辛勤劳作,但不觉得过分劳累,表明陶渊明对田园劳作的投入与适应。“心有常闲”强调尽管身体劳作,但内心常常保持闲适,体现出他心境的豁达与超脱。“乐天委分”,“乐天”即顺应天命,“委分”指听任本分,表达出他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以至百年”表示就这样度过一生,总结了他对自己一生生活态度和人生轨迹的认知,展现出一种平和、从容的生命状态。

13.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

- 解析:“惟此百年”强调人生不过百年。“夫人爱之”指人们都珍爱这短暂的人生。“惧彼无成”说明人们害怕一生无所成就,“愒日惜时”中“愒”有珍惜之意,即珍惜时光,努力追求成就。此句描述了一般人对人生的态度,他们珍惜生命,害怕虚度光阴,渴望在有限的人生中有所建树,为后文突出陶渊明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做铺垫。

14. 存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

- 解析:“存为世珍,没亦见思”,意思是一般人希望活着的时候被世人珍视,去世后也能被人思念。“嗟我独迈”,“嗟”表示感叹,“独迈”指独自前行,表明陶渊明感叹自己与众人不同。“曾是异兹”强调自己确实与上述一般人的追求不一样,引出下文对自己独特人生价值观的阐述,突出他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15. 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

- 解析:“宠非己荣”表明陶渊明不把恩宠视为自己的荣耀,体现出他不慕虚荣的品质。“涅岂吾缁?”用“涅”这种黑色染料染不黑自己,比喻自己不会被世俗不良风气所污染,坚守自身的纯洁与正直。“捽兀穷庐”描绘他在简陋的茅舍中傲然自得的样子,“捽兀”有傲然之意。“酣饮赋诗”则展现出他在穷困生活中,以饮酒赋诗为乐的豁达与洒脱,进一步强调了他超脱世俗,坚守自我精神世界的人生态度。

16. 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 解析:“识运知命”体现出陶渊明对命运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明白生死是自然之事。“畴能罔眷”,“畴”指谁,“罔眷”表示不眷恋,意思是谁能不眷恋生命呢,但陶渊明认为自己能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结。“余今斯化,可以无恨”,“斯化”指即将死去,表明自己如今即将离世,可以没有遗憾。此句表达了他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因为认识到命运的必然性,所以能平静地接受死亡,体现出一种超脱生死的智慧。

17. 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 解析:“寿涉百龄”表示自己年近百岁(古人以百岁为上寿,此处为虚指,形容年事已高)。“身慕肥遁”,“肥遁”指隐居,说明自己一生羡慕并践行隐居的生活方式。“从老得终”强调能够自然终老。“奚所复恋!”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自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进一步强化了他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满足以及对死亡的坦然,表明一生追求隐居,自然终老,已无遗憾。

18. 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1983:回到被陷害前

瑞图

当我撞了甲方老板的车

三月棠墨

生命之河缓缓流动

卑鄙扣

我用充电宝给千年雷法女魔修充电

留云借月君

洪荒:靠着化身,升维世界

九扑街

道藏辑要

用户6867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