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0章 陆机《文赋》(33800字超级大章!),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解析:它能够扩展到万里之外而不受阻碍,沟通亿万年的历史如同津渡桥梁。此句进一步强调文学的强大作用,文学不受时空限制,无论是空间上的广阔距离,还是时间上的漫长跨度,都能通过文学作品实现跨越,展现出文学在传播思想、连接古今方面的巨大能量。

137. 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

- 解析:向下可以为后世留下法则典范,向上可以学习古人的经验。此句具体说明文学创作在文化传承中的双向作用,既能够为后代提供学习和遵循的范例,又能让当代人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智慧,体现文学在文化延续和发展过程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138. 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

- 解析:可以挽救即将衰败的文化,宣扬美好的风尚使其永不泯灭。此句突出文学创作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文学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拯救濒临衰落的文化,传播良好的社会风尚,对维护和发展文化、塑造社会风气起到关键作用。

139. 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

- 解析:没有哪条道路遥远到不能到达,没有哪种道理细微到不能阐明。此句再次强调文学的强大表现力和涵盖力,无论距离多远、道理多细微,文学都能够触及和阐释,体现文学在表达内容上的无限可能性,能够深入到各个领域,展现世间万物的道理。

140. 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

- 解析:文学的作用如同云雨润泽万物,又像鬼神的变化一样奇妙。此句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文学的影响力和奇妙之处,文学像云雨般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其表现形式和传达的内容如同鬼神变化般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突出文学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41. 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 解析:文学作品铭刻在金石上,其道德教化作用得以广泛传播;通过音乐演奏流传,每天都能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此句从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持久影响力方面,进一步强调文学的重要价值。无论是通过铭刻金石的静态传承,还是借助音乐演奏的动态传播,文学都能发挥其道德教化作用,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体现文学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持久与深远。

……

句译:

1.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我每次阅读才士们的作品,私下里都能从中了解到他们创作时的构思与用心。

2.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他们在运用言辞进行创作时,确实变化多端。

3.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作品的美丑优劣,是可以进行探讨评说的。

4.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每当我自己进行写作的时候,更能深切体会到其中的情形。

5.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常常担忧内心的意念不能准确地反映外界的事物,而语言文字又不能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意念。

6.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大概并非是认识到这些问题困难,而是实际做到(准确表达)困难。

7.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所以写作《文赋》,用来记述前代才士华美的辞藻,并借此探讨文学创作成败得失的缘由。

8. 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希望日后或许能够详尽地揭示文学创作的奥妙。

9.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就像拿着斧头去砍伐做斧柄的木材,虽然标准就在眼前(指斧柄的样式可参照手中斧头),但随着手的挥动而产生的变化,实在难以用言辞完全表述清楚。

10.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大概我所能讲述的内容都在这里了。

11.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站在天地之间深入细致地观察万物,在古代典籍中陶冶自己的情志。

12.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遵循四季的变化感叹时光的流逝,观览万物引发纷繁的思绪。

13.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在秋风强劲、树叶飘落的时节感到悲伤,在春天花草芬芳、枝条柔软的时候心生喜悦。

14.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内心如同心怀霜雪般敬畏严肃,志向高远犹如登临云端。

15.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歌颂世间品德高尚之人的伟大功绩,诵读古代先贤的美好声誉。

16.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畅游在文学作品的宝库之中,欣赏那些文辞优美、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佳作。

17.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感慨之余放下(正在阅读的)篇章,拿起笔来,姑且通过这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想法。

18.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在创作开始的时候,都要收敛视觉、不听外界干扰,专注地深入思考并多方探寻。

19.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精神在极远的地方奔驰,心思在极高的天空遨游。

20.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在构思达到一定程度时,情感由模糊逐渐变得鲜明,物象也清晰地纷纷呈现于眼前。

21.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汲取诸子百家着作的精华,领略六经的芳香润泽。

22.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有时像在天地间的江河安然漂流,有时又像潜入地下泉水深处浸润。

23. 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

于是,艰涩的文辞,如同游鱼咬钩,从深邃的渊底被拉出来。

24. 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优美的辞藻连续不断,就像高飞的鸟儿被箭射中,从高耸的云层坠落下来。

25.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收集百代前人未说完的话语,采摘千年遗留下来的韵味。

26.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抛弃前人已经用过的如同早晨开过的花朵般的言辞,开启尚未开放的如同傍晚含苞待放的花朵般的新辞藻。

27.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在片刻之间纵观古今,在一瞬间遍览四海。

28.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接下来,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一定的条理安排结构,同时对文辞进行推敲,使其符合规范。

29.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对于所有具有形象的事物都加以敲击(意即仔细审视),对一切蕴含声音的事物都进行弹奏(同样表示深入探究)。

30.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有时从主干出发来带动枝叶的生长(即从主要内容展开细节描写),有时顺着水流去探寻源头(比喻根据线索追溯根本)。

31.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有时从隐晦的内容推导出明显的结论,有时想要寻找简单的表达方式却得到复杂的结果。

32.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有时像老虎出现使得百兽顺服(比喻文章主旨突出,其他内容自然有序),有时像蛟龙显现导致飞鸟惊散(表示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打乱原有思路)。

33.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有的内容安排得当,容易处理,有的则相互抵触,让人不安。

34.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竭尽自己清澈纯净的内心去集中思考,超越众多杂念来形成语言文字。

35.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要把天地万物都囊括在文章的形式之内,将世间万物的形象和神韵通过笔触表现出来。

36. 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开始时,嘴唇干涩,难以开口表达(形容创作初期的艰难),最终,笔墨流畅,文字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描绘经过思考后创作渐入佳境)。

37.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以思想内容作为支撑,树立起文章的主干,用文采作为枝条,使文章内容丰富繁茂。

38.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确实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表现不会相差太远,所以情感每有变化就会表现在容颜上。(这里以情感与容颜的关系,类比文章中情感与文字表达应一致)

39.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当思绪涉及到快乐的事情时必然会发笑,刚一说到哀伤的事情就已经开始叹息。

40.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有的人拿起木简就轻率地写作,有的人含着笔杆,思绪却飘向远方(形容思考良久却难以落笔)。

41.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

文学创作这件事是值得欣喜的,本来就是圣贤之人所推崇的。

42.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要使本来虚无的思想情感变成具体的文字,在寂静无声中追求美妙的文辞音韵。

43.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把深远广大的思想情感蕴含在短小的篇幅之中,从内心深处倾吐出丰富磅礴的情感。

44.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语言经过拓展会越发广博,思想经过深入探究会愈发深邃。

45.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像播撒芬芳花朵般,让作品散发浓郁香气;如同生长出繁茂的枝条,使作品内容丰富且富有生机。

46.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文章光彩夺目,如同疾风劲吹、狂飙突起,又像浓郁的云朵在文学之林涌起。

47.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世间万物也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

48.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事物纷繁复杂,变化迅速,其形态难以准确描述。

49.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文辞要依凭作者的才华来施展技艺,文意如同工匠掌握的契约(规则),主导着创作。

50.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无论是面对抽象无形的内容,还是具体有形的事物,都要努力去表现;在处理深浅不同的题材时,都不应退缩。

51. 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

即便有时会偏离常规的写作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但目的都是要穷尽事物的形态,详尽地描绘出其神情状貌。

52.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因此,追求视觉冲击的人崇尚辞藻华丽,注重内心感受的人则以恰当为贵。

53.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善于言辞表达的人不会让文辞显得狭隘局促,论述事理通达的人追求开阔的视野。

54.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诗歌是因情感而生,语言应细腻华美;赋是用来描绘事物的,风格要清晰明朗。

55.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碑文应通过文采来彰显其质朴的内容,诔文则需情感缠绵,营造出凄怆的氛围。

56.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铭文要内容广博简约,风格温润;箴文应语言抑扬顿挫,格调清正刚健。

57.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颂文应从容舒缓,富有文采;论说文要论证精细入微,语言明朗畅达。

58.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奏章要平和透彻,风格闲雅;游说之辞需鲜明动人且富有感染力。

59.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虽然各种文体的区分在此已阐述,但都要禁止内容邪僻,克制过度的表达。

60.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关键是要做到文辞能够准确表达意思,道理能够清晰阐述,所以无需追求冗长繁复。

61.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文学所表现的事物丰富多彩,文学的体裁也变化多样。

62.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在构思立意时崇尚巧妙,运用言辞时注重优美。

63.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至于文章中音韵声调的交替变化,就如同五种颜色相互映衬。

64. 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锜而难便

虽然(音韵的)变化和停顿没有固定规律,确实曲折复杂且难以恰到好处。

65. 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

如果能够通晓变化规律并使音韵依次协调,就如同开辟河道接纳泉水(一样自然顺畅)。

66. 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

如果错过时机后再去补救,就常常会本末倒置。

67. 谬玄黄之秩序,故淟涊而不鲜

就像弄错了黑黄颜色的顺序,所以文章会显得污浊而不鲜明。

68.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

有时前文的内容对后文形成压迫(限制了后文的展开),有时后文的内容侵犯了前文的主旨。

69. 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

有的时候文辞会损害而事理却连贯,有的时候语言通顺但意义却相抵触。

70.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

如果将它们(辞与理、言与义)分开,那么两者都能彰显优点,若强行结合则可能两方面都受到损害。

71. 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要像用锱铢来衡量物品轻重、用毫芒来判定事物细微差别一样,仔细考量文章的优劣,决定内容的去留。

72. 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如果经过仔细权衡做出的裁决,就一定要使其符合标准且恰当合理。

73.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

有的文章内容繁杂、道理丰富,但主旨却不够明确恰当。

74. 极无两致,尽不可益

文章的主旨应当独一无二,内容表达要恰到好处,不可再增加或删减。

75.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确立几个关键的语句并放在重要位置,这就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关键的部分。

76. 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虽然众多文辞有条有理,但必须依靠这些警句才能发挥它们的功效。

77. 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显然,这样(依靠警句)功效显着且弊端较少,所以只要达到足够的效果就不必轻易改动。

78. 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

有的文章文思如美丽的丝织品般交织,风格清新明丽,富有光彩。

79. 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文章光彩照人如同华丽的刺绣,情感凄婉好似繁复的琴弦。

80. 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

但如果所创作的文章与前人的作品没有差异,那就会不知不觉地与前人的篇章雷同。

81. 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

虽然是自己精心构思的内容,但还是担心别人已经先于自己表达过了。

82. 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如果这样(与前人雷同)有损于廉洁和道义,即使自己很喜爱(这些内容)也一定要舍弃。

83.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

有的文思如芦苇花和草穗般挺拔出众,具有独特超凡的情致。

84. 形不可逐,响难为系

其形象难以追随模仿,其韵味难以系留捕捉。

85. 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

它孤独地独立特立,不是一般的言辞能够编织而成。

86. 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

创作者此时内心寂寥,找不到与之匹配的表达,思绪徘徊却无法整理出头绪。

87.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石头藏有美玉,山林就会光辉闪耀;江河含有珍珠,川流便显得妩媚动人。

88. 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

那些丛生的榛树和楛树不必修剪,因为有翠鸟栖息也会增光添彩。

89. 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把通俗的《下里》和高雅的《白雪》相连接,我也能成就它的壮美。

90. 或讬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

有时借助短小的篇幅来寄托言辞,面对有限的题材独自生发兴致。

91. 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

低头只见一片寂寞,没有可呼应的素材,抬头仰望辽阔天空,也找不到承接的内容。

92. 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

就好像单弦独自弹奏,虽有清越的歌声却无人应和。

93. 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

有时将言辞寄托于疲惫无力的音调,只是徒然有华丽的言辞却缺乏实质的光华。

94. 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

把美丑混杂在一起形成文章,使原本良好的品质也被连累成为瑕疵。

95. 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

就像堂下管乐节奏过快,虽然有回应但却不和谐。

96.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

有的创作者舍弃事理而追求奇异,只是徒劳地探寻虚幻、追逐细微末节。

97. 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

言辞缺乏情感,很少能让人喜爱,文辞浮夸而不切实际。

98. 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就好像弦细而音高,所以虽然音调和谐却不能打动人。

99. 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

有的作品追求奔放和谐的风格,却一味地追求喧闹艳丽。

100. 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

只是为了取悦读者、迎合世俗,所以虽然表面高调但实际上格调低下。

101. 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

就像《防露》与桑间之音,虽然有悲伤之情却不够雅正。

102.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有的作品追求清新、委婉简约的风格,常常去除繁杂和多余的部分。

103. 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

然而却缺少了像大羹那样(质朴却)回味无穷的韵味,如同朱弦弹奏出的清淡之音(过于素淡)。

104. 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虽然有一唱三叹的韵味,确实做到了雅正却不够艳丽。

105.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

至于文章内容的详略剪裁,以及结构上的起伏变化。

106. 因宜适变,曲有微情

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变化,其中蕴含着微妙的创作情致。

107.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

有的文章言辞看似笨拙但比喻巧妙,有的文章道理质朴但文辞轻快。

108. 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

有的借鉴前人却能推陈出新,有的顺着世俗的话题却能阐述出新意。

109. 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

有的作品一看就能察觉其精妙,有的作品则需要深入钻研才能体会其精湛之处。

110. 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

就好像舞者随着节拍挥动衣袖,歌者应和着琴弦发出歌声。

111. 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这大概就像轮扁难以用言语表达砍削车轮的技巧一样,所以也不是华丽的言辞能够详尽说明的。

112.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

上述这些文辞的法则和创作的规律,实在是我衷心信服的。

113. 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

我熟悉世间人们在创作中常犯的过失,也了解前代优秀作家的长处。

114. 虽浚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

虽然作品是精心构思创作出来的,但有时也会被缺乏见识的人指责。

115. 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

那些美妙的文学作品,就像田野里生长的豆类一样众多。

116. 同橐龠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

它们如同风箱中的空气一样无穷无尽,与天地共同生长。

117. 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

虽然世间文学作品繁多,但可惜我所能掌握的却很少。

118. 患挈瓶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

我担忧自己才学浅薄,如同汲水的小瓶常常空乏,也苦恼难以连续地说出高明的见解。

119. 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

所以只能在短墙内小步徘徊,发出平庸的声音来凑成一曲。

120. 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

常常在完成文章时留下遗憾,哪里会自满自足呢?

121. 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害怕自己的作品如同叩击瓦罐发出的声音那样粗陋蒙尘,而被像美玉碰撞发出清脆声音般的优秀作品所取笑。

122.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至于创作灵感来临的时机,以及思路通畅或阻塞的关键。

123.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灵感来时无法阻挡,离去时也无法挽留。

124.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灵感隐藏起来就像影子消失一样,出现时又像声音响起一般突然。

125.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当灵感如天机般畅达锐利的时候,无论多么纷繁的思绪都能梳理得条理清晰。

126.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文思像风一样从胸中涌起,言辞如泉水般从唇齿间流出。

127. 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

众多繁盛的思绪连绵不断,只等着笔墨将它们一一描绘出来。

128.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文章光彩夺目,满眼都是精妙之处;音韵清脆悦耳,声声都充盈于耳。

129.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等到情感凝滞,心志虽向往创作但精神却停滞不前,就会像枯木一样毫无生气,像干涸的河流一样枯竭。

130.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

于是集中精神去探寻深奥的构思,振作精神,努力自我寻求突破。

131. 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事理越来越隐蔽深藏,思绪艰难地像从乱麻中抽线一样。

132.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因此,有的创作者竭尽全力创作却常常后悔(作品不满意),有的创作者随性而为却少有过失。

133.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虽然创作这件事取决于我自身,但成功与否并非完全由我的努力决定。

134.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所以时常因内心空有创作的愿望却难以实现而暗自惋惜,我也不明白灵感通畅或阻塞的原因。

135.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

这文学创作的作用,本来就是各种道理得以传承的凭借。

136. 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它能够扩展到万里之外而不受阻碍,沟通亿万年的历史如同津渡桥梁。

137. 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

向下可以为后世留下法则典范,向上可以学习古人的经验。

138. 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

可以挽救即将衰败的文化,宣扬美好的风尚使其永不泯灭。

139. 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

没有哪条道路遥远到不能到达,没有哪种道理细微到不能阐明。

140. 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

文学的作用如同云雨润泽万物,又像鬼神的变化一样奇妙。

141. 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文学作品铭刻在金石上,其道德教化作用得以广泛传播;通过音乐演奏流传,每天都能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

全译:

我每次阅读才士们的作品,私下里总能从中体会到他们创作时的用心。他们在运用言辞进行创作时,确实变化多端。作品的美丑优劣,是可以进行探讨评说的。每当我自己进行写作的时候,更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甘苦。我常常担忧内心的意念不能准确地反映外界的事物,而语言文字又不能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意念。大概并非是认识到这些问题困难,而是实际做到(准确表达)困难。所以我写作《文赋》,用来记述前代才士华美的辞藻,并借此探讨文学创作成败得失的缘由,希望日后或许能够详尽地揭示文学创作的奥妙。就像拿着斧头去砍伐做斧柄的木材,虽然标准就在眼前(指斧柄的样式可参照手中斧头),但随着手的挥动而产生的变化,实在难以用言辞完全表述清楚。大概我所能讲述的内容都在这里了。

站在天地之间深入细致地观察万物,在古代典籍中陶冶自己的情志。遵循四季的变化感叹时光的流逝,观览万物引发纷繁的思绪。在秋风强劲、树叶飘落的时节感到悲伤,在春天花草芬芳、枝条柔软的时候心生喜悦。内心如同心怀霜雪般敬畏严肃,志向高远犹如登临云端。歌颂世间品德高尚之人的伟大功绩,诵读古代先贤的美好声誉。畅游在文学作品的宝库之中,欣赏那些文辞优美、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佳作。感慨之余放下(正在阅读的)篇章,拿起笔来,姑且通过这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想法。

在创作开始的时候,都要收敛视觉、不听外界干扰,专注地深入思考并多方探寻。精神在极远的地方奔驰,心思在极高的天空遨游。在构思达到一定程度时,情感由模糊逐渐变得鲜明,物象也清晰地纷纷呈现于眼前。汲取诸子百家着作的精华,领略六经的芳香润泽。有时像在天地间的江河安然漂流,有时又像潜入地下泉水深处浸润。于是,艰涩的文辞,如同游鱼咬钩,从深邃的渊底被拉出来;优美的辞藻连续不断,就像高飞的鸟儿被箭射中,从高耸的云层坠落下来。收集百代前人未说完的话语,采摘千年遗留下来的韵味。抛弃前人已经用过的如同早晨开过的花朵般的言辞,开启尚未开放的如同傍晚含苞待放的花朵般的新辞藻。在片刻之间纵观古今,在一瞬间遍览四海。

接下来,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一定的条理安排结构,同时对文辞进行推敲,使其符合规范。对于所有具有形象的事物都加以仔细审视,对一切蕴含声音的事物都进行深入探究。有时从主干出发来带动枝叶的生长(即从主要内容展开细节描写),有时顺着水流去探寻源头(比喻根据线索追溯根本)。有时从隐晦的内容推导出明显的结论,有时想要寻找简单的表达方式却得到复杂的结果。有时像老虎出现使得百兽顺服(比喻文章主旨突出,其他内容自然有序),有时像蛟龙显现导致飞鸟惊散(表示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打乱原有思路)。有的内容安排得当,容易处理,有的则相互抵触,让人不安。竭尽自己清澈纯净的内心去集中思考,超越众多杂念来形成语言文字。要把天地万物都囊括在文章的形式之内,将世间万物的形象和神韵通过笔触表现出来。开始时,嘴唇干涩,难以开口表达(形容创作初期的艰难),最终,笔墨流畅,文字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描绘经过思考后创作渐入佳境)。以思想内容作为支撑,树立起文章的主干,用文采作为枝条,使文章内容丰富繁茂。确实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表现不会相差太远,所以情感每有变化就会表现在容颜上(这里以情感与容颜的关系,类比文章中情感与文字表达应一致)。当思绪涉及到快乐的事情时必然会发笑,刚一说到哀伤的事情就已经开始叹息。有的人拿起木简就轻率地写作,有的人含着笔杆,思绪却飘向远方(形容思考良久却难以落笔)。

文学创作这件事是值得欣喜的,本来就是圣贤之人所推崇的。要使本来虚无的思想情感变成具体的文字,在寂静无声中追求美妙的文辞音韵。把深远广大的思想情感蕴含在短小的篇幅之中,从内心深处倾吐出丰富磅礴的情感。语言经过拓展会越发广博,思想经过深入探究会愈发深邃。像播撒芬芳花朵般,让作品散发浓郁香气;如同生长出繁茂的枝条,使作品内容丰富且富有生机。文章光彩夺目,如同疾风劲吹、狂飙突起,又像浓郁的云朵在文学之林涌起。

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世间万物也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事物纷繁复杂,变化迅速,其形态难以准确描述。文辞要依凭作者的才华来施展技艺,文意如同工匠掌握的契约(规则),主导着创作。无论是面对抽象无形的内容,还是具体有形的事物,都要努力去表现;在处理深浅不同的题材时,都不应退缩。即便有时会偏离常规的写作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但目的都是要穷尽事物的形态,详尽地描绘出其神情状貌。因此,追求视觉冲击的人崇尚辞藻华丽,注重内心感受的人则以恰当为贵。善于言辞表达的人不会让文辞显得狭隘局促,论述事理通达的人追求开阔的视野。诗歌是因情感而生,语言应细腻华美;赋是用来描绘事物的,风格要清晰明朗。碑文应通过文采来彰显其质朴的内容,诔文则需情感缠绵,营造出凄怆的氛围。铭文要内容广博简约,风格温润;箴文应语言抑扬顿挫,格调清正刚健。颂文应从容舒缓,富有文采;论说文要论证精细入微,语言明朗畅达。奏章要平和透彻,风格闲雅;游说之辞需鲜明动人且富有感染力。虽然各种文体的区分在此已阐述,但都要禁止内容邪僻,克制过度的表达。关键是要做到文辞能够准确表达意思,道理能够清晰阐述,所以无需追求冗长繁复。

文学所表现的事物丰富多彩,文学的体裁也变化多样。在构思立意时崇尚巧妙,运用言辞时注重优美。至于文章中音韵声调的交替变化,就如同五种颜色相互映衬。虽然(音韵的)变化和停顿没有固定规律,确实曲折复杂且难以恰到好处。如果能够通晓变化规律并使音韵依次协调,就如同开辟河道接纳泉水(一样自然顺畅);如果错过时机后再去补救,就常常会本末倒置。就像弄错了黑黄颜色的顺序,所以文章会显得污浊而不鲜明。有时前文的内容对后文形成压迫(限制了后文的展开),有时后文的内容侵犯了前文的主旨。有的时候文辞会损害而事理却连贯,有的时候语言通顺但意义却相抵触。如果将它们(辞与理、言与义)分开,那么两者都能彰显优点,若强行结合则可能两方面都受到损害。要像用锱铢来衡量物品轻重、用毫芒来判定事物细微差别一样,仔细考量文章的优劣,决定内容的去留。如果经过仔细权衡做出的裁决,就一定要使其符合标准且恰当合理。

有的文章内容繁杂、道理丰富,但主旨却不够明确恰当。文章的主旨应当独一无二,内容表达要恰到好处,不可再增加或删减。确立几个关键的语句并放在重要位置,这就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关键的部分。虽然众多文辞有条有理,但必须依靠这些警句才能发挥它们的功效。显然,这样(依靠警句)功效显着且弊端较少,所以只要达到足够的效果就不必轻易改动。有的文章文思如美丽的丝织品般交织,风格清新明丽,富有光彩。文章光彩照人如同华丽的刺绣,情感凄婉好似繁复的琴弦。但如果所创作的文章与前人的作品没有差异,那就会不知不觉地与前人的篇章雷同。虽然是自己精心构思的内容,但还是担心别人已经先于自己表达过了。如果这样(与前人雷同)有损于廉洁和道义,即使自己很喜爱(这些内容)也一定要舍弃。

有的文思如芦苇花和草穗般挺拔出众,具有独特超凡的情致。其形象难以追随模仿,其韵味难以系留捕捉。它孤独地独立特立,不是一般的言辞能够编织而成。创作者此时内心寂寥,找不到与之匹配的表达,思绪徘徊却无法整理出头绪。石头藏有美玉,山林就会光辉闪耀;江河含有珍珠,川流便显得妩媚动人。那些丛生的榛树和楛树不必修剪,因为有翠鸟栖息也会增光添彩。把通俗的《下里》和高雅的《白雪》相连接,我也能成就它的壮美。有时借助短小的篇幅来寄托言辞,面对有限的题材独自生发兴致。低头只见一片寂寞,没有可呼应的素材,抬头仰望辽阔天空,也找不到承接的内容。就好像单弦独自弹奏,虽有清越的歌声却无人应和。有时将言辞寄托于疲惫无力的音调,只是徒然有华丽的言辞却缺乏实质的光华。把美丑混杂在一起形成文章,使原本良好的品质也被连累成为瑕疵。就像堂下管乐节奏过快,虽然有回应但却不和谐。有的创作者舍弃事理而追求奇异,只是徒劳地探寻虚幻、追逐细微末节。言辞缺乏情感,很少能让人喜爱,文辞浮夸而不切实际。就好像弦细而音高,所以虽然音调和谐却不能打动人。有的作品追求奔放和谐的风格,却一味地追求喧闹艳丽。只是为了取悦读者、迎合世俗,所以虽然表面高调但实际上格调低下。就像《防露》与桑间之音,虽然有悲伤之情却不够雅正。有的作品追求清新、委婉简约的风格,常常去除繁杂和多余的部分。然而却缺少了像大羹那样(质朴却)回味无穷的韵味,如同朱弦弹奏出的清淡之音(过于素淡)。虽然有一唱三叹的韵味,确实做到了雅正却不够艳丽。

至于文章内容的详略剪裁,以及结构上的起伏变化,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变化,其中蕴含着微妙的创作情致。有的文章言辞看似笨拙但比喻巧妙,有的文章道理质朴但文辞轻快。有的借鉴前人却能推陈出新,有的顺着世俗的话题却能阐述出新意。有的作品一看就能察觉其精妙,有的作品则需要深入钻研才能体会其精湛之处。就好像舞者随着节拍挥动衣袖,歌者应和着琴弦发出歌声。这大概就像轮扁难以用言语表达砍削车轮的技巧一样,所以也不是华丽的言辞能够详尽说明的。

上述这些文辞的法则和创作的规律,实在是我衷心信服的。我熟悉世间人们在创作中常犯的过失,也了解前代优秀作家的长处。虽然作品是精心构思创作出来的,但有时也会被缺乏见识的人指责。那些美妙的文学作品,就像田野里生长的豆类一样众多。它们如同风箱中的空气一样无穷无尽,与天地共同生长。虽然世间文学作品繁多,但可惜我所能掌握的却很少。我担忧自己才学浅薄,如同汲水的小瓶常常空乏,也苦恼难以连续地说出高明的见解。所以只能在短墙内小步徘徊,发出平庸的声音来凑成一曲。常常在完成文章时留下遗憾,哪里会自满自足呢?害怕自己的作品如同叩击瓦罐发出的声音那样粗陋蒙尘,而被像美玉碰撞发出清脆声音般的优秀作品所取笑。

至于创作灵感来临的时机,以及思路通畅或阻塞的关键,灵感来时无法阻挡,离去时也无法挽留。灵感隐藏起来就像影子消失一样,出现时又像声音响起一般突然。当灵感如天机般畅达锐利的时候,无论多么纷繁的思绪都能梳理得条理清晰。文思像风一样从胸中涌起,言辞如泉水般从唇齿间流出。众多繁盛的思绪连绵不断,只等着笔墨将它们一一描绘出来。文章光彩夺目,满眼都是精妙之处;音韵清脆悦耳,声声都充盈于耳。等到情感凝滞,心志虽向往创作但精神却停滞不前,就会像枯木一样毫无生气,像干涸的河流一样枯竭。于是集中精神去探寻深奥的构思,振作精神,努力自我寻求突破。事理越来越隐蔽深藏,思绪艰难地像从乱麻中抽线一样。因此,有的创作者竭尽全力创作却常常后悔(作品不满意),有的创作者随性而为却少有过失。虽然创作这件事取决于我自身,但成功与否并非完全由我的努力决定。所以时常因内心空有创作的愿望却难以实现而暗自惋惜,我也不明白灵感通畅或阻塞的原因。

这文学创作的作用,本来就是各种道理得以传承的凭借。它能够扩展到万里之外而不受阻碍,沟通亿万年的历史如同津渡桥梁。向下可以为后世留下法则典范,向上可以学习古人的经验。可以挽救即将衰败的文化,宣扬美好的风尚使其永不泯灭。没有哪条道路遥远到不能到达,没有哪种道理细微到不能阐明。文学的作用如同云雨润泽万物,又像鬼神的变化一样奇妙。文学作品铭刻在金石上,其道德教化作用得以广泛传播;通过音乐演奏流传,每天都能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1983:回到被陷害前

瑞图

当我撞了甲方老板的车

三月棠墨

生命之河缓缓流动

卑鄙扣

我用充电宝给千年雷法女魔修充电

留云借月君

洪荒:靠着化身,升维世界

九扑街

道藏辑要

用户6867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