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道德宝章翼卷下
用户6867433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太上道德宝章翼卷下,道藏辑要,用户68674337,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攻而复之也摄生之道无出此矣
政有寛严民由祸福祸福倚伏天人之间故次之以治人
事天
守道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以天理胜人欲○存心养性莫若啬俭视俭听俭思俭爲夫惟啬俭从约易从简是
谓早服先得此理○妙秉机先早服谓之重积德有所操存○含德之厚重积德涵
养则无不尅尅人欲求天理无不尅克己复礼则莫知其极道如空虚○广大悉备莫
知其极道卽心也可以有国性与道合○天理在我有国之母神也可以长久
神与道存○生生不穷是谓深根固柢天崩地裂此性不坏长生久视之道虚空消殒此神
不死
复圭子曰聪明睿知天也视听思虑人也吾之视听思虑无
内扰治人也聪明睿智无外驰事天也啬者有余不尽之意
啬则能有而无能实而虚宜其可以治人而事天啬又有而
不用之意一啬则无所不啬如耳俭听目俭视口俭味鼻俭
嗅心俭思是也早不远也服者服也复返本还原也啬则返
本还元才啬便复也早复则思虑甯静而故德不损故谓之
重积德若己损而後啬仅足以补失耳德愈积则神愈凝神
凝则吾心纯是一团天理理净则欲自化故曰无不尅无不
尅则故吾全而我身浑然一太极矣故曰莫知其极国身也
可以有国则身始爲吾有矣祖炁是人之母炁爲有国之母
也能啬则不但可以有国而又得其祖炁是得其母也可以
长久矣人身上丹田泥丸宫栖神也非後天之神乃先天之
元神也下丹田水精宫藏精也树根深则不拔人以精全爲
根深非後天之精乃先天元精也中丹田黄庭宫藏气也花
蒂固则坚实人以气全爲固蒂非後天之气乃先天之元炁
也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柢音帝木之直根也神全
爲妙合妙合虚也虚则合道矣链虚合道爲圣谛第一义卽
释家最上一乘之法○淸庵李祖曰接上章其政闷闷之义
治人事天莫若从俭以国言之省刑罚薄税歛以身言之省
言语节饮食以心言之省思虑屏视听尽其心养其性可以
事天也
事天积德有国之母故次之以治大国
居位章第六十
治大国尽其心者知其性若烹小鲜治心亦甚易○不敢妄动以道莅天下道不远在身中
○淸静无爲其鬼不神无妄○阴魔俛首使刚暴无所施其能非其鬼不神幻尽圆觉其神
不伤人心境两忘物我一空○邪不干正使强梁无害物之心非其神不伤人尔爲尔我爲我○不
恃威网圣人亦不伤人於我何有○大制不割夫两不相伤心复何故○形神俱妙上下以
德相交故德交归焉惟道而已○道德感通
复圭子曰治大国是治身也身有性情有精神先要全其性
完其本来面目而不以人爲害之恐伤性也若烹小鲜者不
敢妄动恐伤鲜也以道莅天下欲人人不戕其生不贼其性
无干阴阳之和是圣人与天地同心矣鬼神感其明德方爲
圣人用而不自用安见其神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吾幻尽
而眞全则阴魔亦化爲阳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神卽
我之分神也鬼屈而神伸圣人出有而入无是两不相伤也
形神俱妙故德交归焉则圣人与鬼神合其德也
德交归者能谦能下故以大国者下流次之
谦德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以大就小天下之交以小就大○众高附下天下之牝无大无小○众刚附
柔牝常以静胜牡以静制动以静爲下无事○众动附静以静下人故大国以下
小国不竞则取小国静定○归心小国以下大国处顺则取大国此理
固存○容於人也故或下以取静心或下而取止观大国不过欲兼畜
人神者万化之主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心者道之源○理顺承上夫两者卽心是道○上逊下
顺各得其所欲神亦道性亦道○各当其分故大者宜爲下除垢止念○更宜谦下
复圭子曰此章全是借势喻道柔胜刚静胜动天下自然之
势也亦理也道也吾且以其势言之上善若水水下流不争
先故疾而不迟大国者下流不择细微无上人之心则可以
合天下之交牝之道常以静制牡以静下人所谓静爲躁君
是也大国能下小国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大国则大国纳
之有作大吞小小吞大说亦可或大国以下而取小或小国
因下而取大夫旣已称大国矣复何加哉不过欲执牛耳爲
盟主示广大以明得意兼畜人而已小国欲修职贡以事大
国免侵凌岂无观衅而动之念哉此两者各求得其所欲大
国德之则委心听命不德则转事他人若大国失一小国天
下因之擕贰岂大国之福哉故曰大者宜爲下此圣人执谦
卑以自牧处上而下下处下而益下以此道而修身心愈下
而道愈高身愈退而德愈进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此大者
宜爲下之意也
大国谦下抱胞与之道故次之道者万物之奥
爲道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心者造化之源善人之宝一滴眞金源流天造○至尊至贵前无古人後无来者
不善人之所保人各有心此心常存○皆頼此道美言可以市至言如宝○足以悦众尊
行可以加人道可贵人之不善昧道何弃之有道亦在○亦可使之反善故立
天子心也置三公神气精也○作之君作之师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世之所贵不
如坐进此道我之所宝○道尊德贵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在我本然不曰求
以得不离乎心○见成有的有罪以免耶纯一如初○复还全体故爲天下贵道者万物
之奥
苏子由曰凡物之见於外者皆其门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
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见耳夫唯贤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
之宝愚者虽不能有然而非道则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
所保盖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今诚有人美言之则可以爲
市於世尊行之则可以加於人矣朝爲不义而夕闻大道妄
尽而性复虽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弃之哉立天
子置三公将以道救人耳虽有拱璧之贵驷马之良而进之
不如进此道之多也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则得之矣道无
功罪人患不知知则凡罪不能污也○复圭子曰道生万物
有万物而道斯显舍万物指道而道益奥奥玄也深也玄深
而不可窥非有道者安能测其奥妙耶善人学道者也道不
外性命善人以此爲宝而珍重之故终爲我有不善人囿於
道者也非斵丧其眞宝卽轻弄其命宝安可不保之而勿失
耶所以不知道者惟无善言与尊行爲之导耳夫一言之美
且可以示训而人无不悦从者一行之善且可以遵行而人
无不加敬者况此大道人皆可修岂因其不善而遂弃之耶
故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遍访仙师倘得其人
立爲天子以主持丹道惟其命而莫之爲也古云眞仙易得
伴侣难求又要广覔云朋选上根利器三人爲伴侣是置三
公也三公谓太尉司徒司空主佐天子理阴阳亲万民广教
化者也资之以调和鼎鼐爕理阴阳以辅佐主持丹道者同
登彼岸如天子之三公也拱璧合拱之璧驷马一乘之马古
者进谒必有以先之驷马陈於外而执拱璧以先入故曰拱
璧以先驷马立天子以下四句乃古语古人以拱璧驷马爲
极贵重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者见璧马爲轻
而此道爲重所以然者何也此道人人本具是以求则得之
有罪谓阴阳之患得道则个个圆成而逃出阴阳之外非有
罪以免耶故拱璧驷马非贵重也惟得此奥妙之道始爲天
下贵耳故曰道者万物之奥也
得道之奥者爲天下贵无爲之效也故次之以爲无爲
恩始章第六十三
爲无爲心也○藏神於神事无事性也○藏心於心味无味神也○藏形於形其味幽长大
小多少总在其中○倒行逆施报怨以德心不外物○所施惟德不知有怨图难於其易
抱一○其微易?爲大於其细执中○涓涓易塞天下难事道也必作於易此心
○从微至着天下大事神也必作於细此心○积小成大是以圣人终不爲
大不自知其大小○不自圣而人圣之故能成其大性等虚空夫轻诺必寡信易悟则易疑易
得则易丧多易必多难大迷之下必有大悟是以圣人犹难之不可说破故终无难
欲其自得○得之难失之难
李息斋曰爲无爲则己不劳事无事则人不烦味无味则物
不费世所谓大小多少者以形言也圣人游於形器之外故
大小多少等而爲一夫大小多少尙等而一之又况於恩怨
报施之间乎吾所谓施者惟德而已岂知其有所怨岂知其
有所报者哉旣无恩怨报施之别又无大小多少之异其於
天下之故岂有心於爲之哉事必求易大必由细自易而往
则难者亦易自细而行则大者亦细是以圣人终不爲大而
大必归之者由其无心也惟其无心於事故未尝先事而期
於物岂若世之小夫已未爲而先诺事未至而多易先诺则
必寡信多易则必多难圣人於事未至则尝若难之非难之
也不以我必於物故若难之惟其难之故终无难○复圭子
曰万物皆有爲有事有味而主张此有爲有事有味者非有
也无也惟圣人得道之奥能以无而藏有爲无爲不扰其心
也事无事不凿其性也味无味不惊其神也方且齐大小一
多少浑报施平怨德谨易中之难愼细中之大以天下难事
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也夫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
地大王亦大而圣人终不爲大也何物大於天地虚空是也
圣心至虚故能藏天地於虚空而成其大也世之易於诺者
必难於信况学道大事从旁门按摩吐纳存想闭息诸家皆
易遇而难成是以圣人链金液还丹须要洞晓阴阳深达造
化方能追二炁於黄道会三性於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
始得玄珠有象脱胎神化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吕祖
云东华木姓老仙翁独坐长房未有功忽遇西王金圣母灵
丹一粒便腾空所谓难遇而易成者是也
圣人犹难之宜持安於易故次之以其安易持
守微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道可恃其未兆易谋道可思○谋始其脆易破道可悟其微易散
道可一○图大於细爲之於未有不知其始○防於未然治之於未乱不见其尾合抱之
木如道也生於毫末防微杜渐九层之台如道也起於累土从微至着千里之
行如道也始於足下在我自到○远起於近爲者败之道不可穷○贵在自治执者失
之道不可得是以圣人无爲与道合一故无败千古不朽○无不克无执与神合无故无
失万世常行○善抱不脱民之从事不知自然○有所施设常於几成而败之有爲者亦
有败○不谨其始焉得其终愼终如始知此心卽道心则无败事无爲者无成败○初心不昧焉得有
败是以圣人欲不欲无爲○欲人之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道无玄妙学不学无事
○学人之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觉空觉满○人之所过圣人之所复也以辅万物之自然
与时偕行而不敢爲性空○识法者恐
复圭子曰众人逐於物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惟修眞志士
正心於安静之始抑情於未芽之初易持易谋也攻人欲於
弱植之时消尘垢於涓滴之间易破易?也安也未兆也而
持之谋之则是爲之於未有矣脆也微也而破之?之则是
治之於未乱矣此所谓图难於易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道
之变化基於致曲也九层之台起於累土道之高明根於无
息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之高远发於卑近也此所谓爲
大於其细也以上皆谨始之事以下复言愼终之事道不涉
造作稍加人爲未有不败者道不涉方隅稍涉胶执未有不
失者惟圣人无爲故无败善建者不拔也无执故无失善抱
者不脱也民之从事不免有爲有爲则有成败矣愼终如始
则无成败惟一有恒而已天道有恒则长久圣人有恒则无
息修眞有恒我卽道道卽我心卽道道卽心与天壤俱敝可
也岂有败事者哉是以圣人非无欲也欲人之所不欲众人
之所贱圣人之所贵也若夫难得之货有不欲矣圣人非无
学也学众人之所不学众人之所过圣人之所复也若夫因
循之学有不学矣复卽复礼之复复者复其常也若能复则
过归於无过矣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爲亦欲人人如吾
之欲不欲学不学而无爲也○李息斋曰譬如合抱之木生
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於无爲之
中自然而爲於无积之中自然而积累日益去善日益积而
圣人未尝知也若有意爲之卽爲败之有意执之卽爲失之
由其无爲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吴幼淸曰愼终如始又承
上章终无难与终不爲大二终字而言始虽以爲难至终而
不以爲难始虽不敢以爲大至终而自以爲大则事几成而
败於终者有矣故必愼终如始始以爲难而终亦以爲难始
不爲大而终亦不爲大则终无败事
上章无爲无执而不敢爲故以古之善爲道者次之
湻德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爲道者我也非以明民不使其有知将以愚之昬昬默默○其政闷闷
民之难治心乱以其智多静而易昬动则易?○其政察察故以智治国国之
贼觉亦是念○导之以智其民不足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无所觉知而已○导之以德其民有余
知此两者亦楷式道贵如愚愚中不愚○寛则得众尽法无民能知楷式抱虚守冲是谓
玄德教文○合道玄德深矣远矣道爲万化之宗与物反矣道在万化而非万化○我贵德
物贵智德与智相反然後乃知大顺万物出乎道而入乎道○逆行顺化
刘仲平曰不以智治国开天者也以智治国开人者也开人
则凿凿则失於太察其民所以不厚而缺开天则顺顺则行
其所无事其政所以不严而治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
治国国之福楷模也式法也当知智者爲贼不智者能爲福
是治身治国之法式也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天也与天同
德也下彻曰深傍周曰远反乃顺也温公曰物情莫不贵智
而有玄德者独贱之虽反於物乃顺於道○复圭子曰此章
分明是爲治身而发非言治民也观首句古之善爲道者一
句便知宗旨非以明民不可使知之也将以愚之卽前塞其
兑闭其门之谓也夫人目淫於色耳淫於声一身精气不保
而难治者非无知识之民乃民明而智多之故耳身犹国也
心犹君也故以智治国日凿一窍而浑沌死非国之贼乎不
以智治国已雕已琢复反其朴而元精完非国之福乎此两
者相提而论知之非难眞能知爲难故能知不以智治国爲
楷式是谓玄德可以爲天地始者此也可以爲万物母者此
也深矣远矣卽玄之又玄之谓也岂物之所可伦乎盖物情
尙智而顺乎物者逆乎道也大道若愚而与物反者与道合
也行日蹈水火不伤入金石不碍足徵善爲道者以至大顺
之境矣
善爲道之士卑以自牧乃至大顺故以江海爲百谷王次
之
後已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心所以能合道以其善下之虚而能容寂而不见故能
爲百谷王心爲万物之主是以圣人欲上民使人知道必以言下之示之以无○自
退自谦之意欲先民使契乎道必以身後之先忘其心○克己自治是以圣人处上
而民不重道大○民忘其劳处前而民不害性空○民忘其死是以天下乐推
而不厌与物无碍○中心悦服以其不争不与物竞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之自然
○天下和平
复圭子曰摄生之士以养气爲主中丹田卽气海也仙彦曰
欲得长生须久视久视於上丹田则神长生久视於中丹田
则气长生久视於下丹田则形长生然而神卽火也气卽水
也又曰凝神入气穴气归元海夀无穷也人身以气海爲众
窍之所归附亦犹江海以善下爲百谷之所朝宗卽上善若
水之义也善爲士者沈潜不露以下爲上寓先於後克己复
礼也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天下归仁也天下乐推
而不厌犹百川之归附於江海也水流而心不竞故疾而不
迟圣心与物无竞故天下亦莫有与之竞者○吕注江海之
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则能爲天
下王者亦善下之而已有玄德者乃所以下下之道也庄周
以爲以此处下则玄圣素王之道而舜之在下则曰玄德升
闻则玄德者固圣人所以处下之道也以处下之道而居人
上乃所以下之也圣人之有天下也以言其位则固欲上人
也然以孤寡不谷爲称而受国之垢与不祥则以其言下之
也以言其序则固欲先人也然迫而後动感而後应不得已
而後起则以其身後之也夫惟以其言下之则处上而民不
重不重则以戴之爲轻矣以其身後之则处前而人不害不
害则以从之爲利矣不重不害此天下所以乐推而不厌也
夫以其言下之以其身後之则不争者也乐推而不厌则天
下莫能与之争者也非体玄德者其能若是乎故曰夫惟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之量其道最大故以天下皆谓我道大次之
三宝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道大性空○万物惟尊似不肖如愚夫惟大○故似不
肖默默○似个甚麽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不可分别○才可比便不大我有三宝道尊
德贵保而持之道不离我一曰慈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仁惠二曰俭少私寡慾○节约三
曰不敢爲天下先忘其所以忘我○谦退夫慈故能勇其力大○无不克俭故能
广其量深○无不备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心广体胖○无有不服今舍慈
且勇逐物○逞强舍俭且广贪嗔爱慾○逞而且纵舍後且先急欲求成○恃强梁死矣
不见乎道○死之徒夫慈仁也以战则胜身心不动以守则固静以待之○仁则能守天
将救之其应亦然○惟德是辅以慈衞之乃与道合○天地大德曰生圣人守位曰仁
复圭子曰此章是太上自描写其道德非泛泛言也愚於千
百世之下犹能想象於千百世之上不啻谒太上於?墙间
也似如也肖像也不肖愚也夫天大地大天下皆谓我道大
似天地不知我其如愚也哉夫惟道大故我似不肖道也若
以我爲肖道我其细也夫非大也夫道尊而德贵大无不有
我特有道之三宝而已宝而持之非富贵也非金玉也亦非
玄之又玄也一曰慈体天地生生之心保全性命如履氷也
二曰俭法天地收歛之意爱精神如捧盈也三曰不敢爲天
下先效天地谦虚之德守逊让而未遑也夫惟眞慈者屈於
理而不屈於欲无欲故刚能勇也惟眞俭者啬於妄而不啬
於诚无妄故裕能广也惟眞谦者怯於悻悻自好而不怯於
以道器自任任重故成其爲器长也若如世人舍慈而勇可
谓勇乎舍俭而广可谓广乎舍後而先可谓先乎秪死耳夫
慈以战则胜所谓战罢方能见圣人也以守则固所谓大小
无伤两国全也倘毫发差殊战不胜而守不固天犹见怜而
多方以护衞之鉴其慈也悟眞篇云大药修之有易难也知
由我亦由天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羣魔作障缘○董思靖
曰此假用兵以明道贵在於守慈也或云若以人身言之则
邪念多於敌国利欲胜於锋銛盍亦寡欲以至於无欲以全
其所宝乎
以慈衞之故次之以不武不怒以明不争之德
配天章第六十八
善爲士者不武慈和善战者不怒寛泰善胜敌者不争安稳○谦让
善用人者爲之下小心翼翼○卑逊是谓不争之德顺帝之则○至谦是谓用
人之力天理自见○至柔是谓配天此心爲大○至慈古之极大道乃明○合道
苏子由曰士当以武爲本而行之怯若以武行武死矣圣人
不得已而後战若出於怒是以我故杀人也以我故杀人天
必殃之以吾不争故能胜彼之争若我出於争则未必胜矣
人皆有相上之心故莫能相爲用诚能下之则天下之人皆
吾用也○释德淸曰此章言圣人善於下人以明不争之德
释上三宝之意也一章主意只在善用人者爲之下一句乃
假兵家战胜之事以形容其慈乃不争之至耳○复圭子曰
士战士也战士必武必怒必争兵家之常也善爲士者独不
然不武非全无武也所谓兵莫惨於志而镆鎁爲下也不怒
非全无怒也所谓迫而後动不得已而後起也不争非全无
争也所谓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也皆非正意主意在善用人
者爲之下一句无论行兵治国必出此道分明欲学道者亦
当着心爲之下所谓识浮沉明主客是也若乾上坤下正位
则爲否而万物不生乾下坤上则爲泰是天在上而用在下
也圣人身处人上而心在人下百姓不识不知忘帝力於何
有是谓不争之德先师而後臣跪拜而後推毂是谓先下人
而後用人之力故不劳聪明而天下治天之道不争而胜无
爲而成圣人德合於天故曰配天此上古极致之道故曰古
之极
接上章不武故以不敢爲主而爲客次之
玄用章第六十九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忘我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有所
爲○谦退是谓行无行爲无爲○不武攘无臂事无事○不怒仍无敌守无守○不争执无
兵味无味○爲下祸莫大於轻敌见闻知觉常下心息○勇於敢则杀轻敌则几丧吾宝
照见生空○强梁者死之徒故亢兵相加我自我物自物哀者胜矣一曰慈○仁人之兵天下无敌
释德淸曰此章多在用兵上説故不得老君之意观首一句
乃借用兵之言至轻敌丧宝则了然是释上慈字以明不争
之德耳○吴幼淸曰用兵有言是用兵者常有是言也爲主
如春秋征伐之盟主也爲客如春秋诸侯应接之师也进寸
难进也退尺易退也不爲首兵但爲应兵故不敢近进甯於
远退进战者整其行阵攘臂而怒前进就敌执其兵刃仍就
也不行则虽有行如无行不攘则虽有臂如无臂不就则虽
有敌如无敌不执则虽有兵如无兵虽动干戈而犹之无动
干戈未尝有杀人之心而无失吾宝者也轻敌乐战则吾心
与物相刃卽战胜何获焉故两兵相加有哀怜勿喜之心者
先胜盖天将救之以慈衞之哀者得人故也○复圭子曰此
章借用兵以明火候也大修行人入室行持鼎鑪在前彼爲
主浮也我爲客沈也所谓用将须分左右军饶他爲主我爲
宾是也昔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分寸之间天仙相传
之火候也行火如行兵故谓行无行如无手人能行拳故曰
攘无臂如敌在前而非眞敌故曰仍无敌提起我身中无刃
锋芒剑故曰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劝君临阵休轻敌是也
轻敌则丧吾宝恐丧吾家无价珍是也亢者逆也顺则彼爲
客而我爲主胜在彼也哀者慈也悲也亢兵相加木爱金顺
义金恋木慈仁故哀者胜矣
哀者胜谓仁慈自然无敌故次之以易知易行
知难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心而已甚易行道而巳天下莫能知不知心○信不及也莫能行
不知道○力不及也言有宗无爲○开口显道事有君无念○举动见道夫惟无知?然
是以不我知我卽是我尙复何有○见不明知我者希知我则知有此理○孰是知音则我贵
矣我亦非我道亦非道是以圣人知我无我被褐怀玉终日如愚○内藴道德外行卑下
复圭子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岂以圣人皆人所不能知不
能行耶不知太上所言所行皆性命之正理日用寻常甚易
行而易知者胡人莫能知而信不及莫能行而趋旁门乎一
部道德经或正言或寓言或显言或隐言总之殊途而同归
故曰言有宗天下窥其宗者谁乎或藏正露奇或阐常含变
或缘天证人或因外表内总之百虑而一致故曰事有君天
下得其君者谁乎此易知易行有宗有君八字括尽金丹之
旨学者当先於易知易行上归根复命又於易知易行内覔
宗覔君斯得深根固蒂之道矣夫道卽我也知道卽知我矣
奈何世无知道者安望其知我乎要之我之道原平易非贵
也苐物以希爲贵知我易知易行者希则反以我有宗有君
爲贵矣是以圣人被褐和光同尘也怀玉我有三宝也如被
褐而不怀玉所谓鼎内若无眞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斯亦
无爲贵圣人矣
接上章吾言甚易知以见圣人眞知之妙也
知病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吾所谓知知与不知不知之知乃是眞知不知知病知知一字不圆○不知道而言知者是妄
知夫惟病病病在於知○惟恐有知是以不病尘去光生○终无妄知圣人不病无念
之念亦复如是○知如不知以其病病一念不存此心乃见○忘其所知是以不病三界一切○无
所不知
复圭子曰圣人之於大道果且有知乎哉先说无知则不能
入道後说有知则不能得道圣人始以无知遣其有随以不
知遣其知万法归无无亦不立非上而何世人於虚空之中
横生意见淸静之内忽起山河揑目生花迷头认影不知中
之妄知爲病也久矣若知妄知爲病而病其病则妄知之病
瘳矣圣人所以知如不知而不病者以其病其多知是以不
病也
不知知病所以无忌惮故次之以民不畏威也
爱己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人不能究心○无忌惮大威至矣死生大事无常迅速○自作自受无狭其所
居神无方○毋离淸静而行躁欲所谓居天下之广居无厌其所生性无灭○弃谦後而任威权夫惟
不厌道无尽○不自厌是以不厌心无形○人不厌道道不厌人是以圣人自知不自
见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圣人不放肆其情自爱不自贵无法可设无道可得○推巳及人不自厚生故
去彼取此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复圭子曰伤生之事非一而纵情者必亡人之所取畏者衽
席之上名利之缰小威不畏死亡立见大威至矣居处也厌
足也人生往往以高梁大厦之室爲居非窄也百年易足之
生爲夀非促也甯知我淸静无爲身藏法界心包虚空可狭
其所居乎甯知我谦後不盈生者易灭而生生者不灭可厌
其所生乎我不厌其生愈久则愈有全生之道生亦不厌我
长存则长有延命之术是以圣人自知弢光不表表示人以
见於外自爱韫玉不切切贪生以贵於人内有自知自爱之
实外无自见自贵之迹所无者所去也所有者所取也
民不畏威故次之以勇於敢则杀也
任爲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有力於翦除妄念也○强梁者死之徒勇於不敢则活有力於守雌抱一也○柔
弱者生之徒此两者能杀能活或利或害吾道如劒不能持者伤锋败刃○有杀有活天之所
恶贵乎无所用○造物不容孰知其故道本空相○知则不敢是以圣人犹难之道易知而
不易於行心易悟而不易於了○不敢轻示天之道吾心而已不争而善胜无爲○不与物竞物莫能
胜不言而善应无念○大音希声和之则应不召而自来无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坦
然善谋无无亦无○任用自然无所不克天网恢恢何物不在此道之中○包罗无外疎而不
失此道常在万物之内○虽疎濶物莫能逃
沈蛟门曰夫见义爲之之谓勇自胜之谓强至人之所谓勇
勇於慈勇於仁耳勇於敢则不慈不仁杀机旣动安能庇其
身勇於不敢则慈仁得之安得不活其身此理之常也然天
下事亦或以敢而反生或以不敢而反死世人疑之遂谓天
道无知人之所以失懽於天而天之所以恶人者虽圣人犹
难言之非难言难爲人一一言也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
知其已患天道之难知也虽然天岂终难知哉不与物争於
一时而胜之以久不谆谆与人言而应之如响不待祷求请
召歆然来格坦然平易不迫而其经营谋度之处非人思虑
之所能及王法虽宻犹有幸而逃诛者天网疎濶恢恢大矣
岂但漏吞舟之鱼然要於终而必胜之吉凶祸福毫厘不爽
天岂不可知哉○复圭子曰此章是太上教人学道工夫始
入门时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祖师云斩魑灭魅多长生
故勇於敢则杀杀是杀妄念也及其有所得後专气致柔能
如婴儿用力於知雄守雌所谓魄灭魂昌故勇於不敢则活
活是神活也此两者一以刚爲刚一以柔爲刚或毫发不差
则无往而不利或对境着境未免有伤而损害矣虽曰天道
福善而忌盈然天之所恶孰知其故道之成与不成不敢必
也惟有积功累行而己中人之难难於一刀两断圣人之难
非敢也犹以勇於不敢爲事所谓知之非难而行爲难善始
非难而克终爲难也况中人乎欲明人道先须识天道不争
而善胜是不胜以人而胜以天吾法之而气化也不言而善
应是不应以口而应以事吾法之而念化也不召而自来是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吾法之而神存也坦然善谋任用自然
无所不克吾法之而神化也何物大於天虚空是也何物容
乎虚空圣心是也故天网恢恢大也造化虽宏能包有形不
能包圣人之无形疎而不失密也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
役圣人之无气人生至此纵横自在升玉京朝帝阙方爲大
丈夫功成名遂之日也学道如是甯不快哉
勇敢则杀常不畏死故次之以民常不畏死
惑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此念不化此道不全○肆情逐妄奈何以死惧之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若
使民常畏死只知贪生不知有死而爲奇者死生亦大矣吾得执而杀之安能杀其
心哉孰敢其心使之自杀常有司杀者杀心爲司杀能絶百念夫代司杀者杀我心与他
心虽同不可以我心代他心也是谓代大匠斵絶生思维便成拟议夫代大匠斵事物之来情虑
之及希有不伤其手矣谨者不言言者不知
张耒曰夫人之生不杀於衽席饮食疾病则杀之於盗贼刑
戮者过半矣是人之死实未尝知畏也而畏民者不过示之
以死亦惑矣苟畏死耶则吾取奇衺者而杀之宜民孰敢爲
奇以取戮也然而爲者不止则死之不足以惧民也明矣○
沈蛟门曰万物生於天而杀於天惟天司生亦惟天司杀人
与人等耳无杀人之权也人而杀之是代司杀者杀代司杀
者杀譬以拙工而代大匠斵鲜不伤其手矣乌能不杀其身
哉○复圭子曰人生於天地间死其身者常有而死其心者
不常有夫民非犯人道之患卽犯阴阳之患而死者不畏死
也吾奈何以死惧之凡学道者先须链已铸劒剑成万里诛
妖一电光也若民果畏死而外道旁门是爲奇者吾得执无
刃锋芒剑而诛之然而不能杀其心也孰敢杀之哉此一剑
也常有司杀者我心之天君是也自链而自杀其妄念则心
死神活矣他人不能代我杀也如有代我杀者是代大匠斵
无益於我而反伤於彼矣○薛蕙曰朱太祖道德经序曰朕
自卽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问道诸臣人执我见一日
试览羣书有道德经一卷见其文浅意奥久之见本经云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
十人弃市暮有百人仍爲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
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朕知斯经乃万物之至
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但金丹之术也仁人之言其
利溥哉老君之谓矣
民不畏死起於饥寒故以民之饥次之
贪损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人之不知道以其上食税之多以其心之欲念不已是以饥所以不知道民
之难治人不得道以其上之有爲以其心之事不停是以难治所以不得道民之
轻死人之不合道以其求生之厚以其心之情不尽○贪欲无厌是以轻死所以不合道○
不顾危亡夫惟无以生爲者勇於忘我○不厚其生是贤於贵生所以得道○不自生故长
生
李息斋曰上多取则下贫上有爲则下乱必然之理也我欲
厚其生则不顾人之生我厚而彼薄安得不轻死圣人之於
生盖不得已彼视其生若无以生爲岂肯厚吾之生而夺人
之生哉是之谓贤於贵生○复圭子曰知道之民虚其心实
其腹今上以食税之多致民之饥则民心实而腹虚与我无
欲而民自富者异矣得道之民弱其志强其骨今上以其有
爲致民之难治则民志强而骨弱与我无爲而民自安者异
矣有道之世民安其居乐其业而无夭伤今爲求生之厚而
轻死是以形骸爲重性命爲轻与我好静而民自正者异矣
盖以生养生反所以贼生善摄生者先要杀三尸斩六贼并
世人厚生之事一切屏去所谓不求生而自长生其贤於贵
生远矣
民之难治轻死因上伤和气下多刚暴故以人之生也柔
弱次之
戒强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水结成冰○一团和气其死也坚强冰消卽水○和气?万物草木
之生也柔脆水流原在海○和气全其死也枯槁月落不离天○和气絶故坚强者
死之徒死者生之本○刚暴杀身之本柔弱者生之徒生者死之基○柔和养生之根是以兵
强则不胜心离则道愈险○恃强则败木强则共念头不已心则愈杂○木刚则折强大处
下谁使之念起心离○沉沦之本柔弱处上入道之基○昇腾之象
苏子由曰冲气在焉则体无坚强之病太和存焉则事无坚
强之累兵以义胜者非强也强而不义其败必速木自拱把
以上必伐矣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
粗必强大○复圭子曰此章总见大道无能生有积柔爲坚
积弱爲强柔弱者有之初也坚强者有之终也有还归无人
物生死皆借有形者以喻无形之道学人当先究人物生死
柔弱强大上下之理方知以柔弱爲入道之基久之炼去坚
强之重浊者尽化爲轻淸庶可以出有入无腾云驾雾长生
而不死矣○严君平曰天地之理小不载大轻不载重故强
人不得君王强木不得处上共音拱拄也拄音主荀子曰强
自取拄兵强者则败亡常爲弱小之所乘木强者则支拄常
爲众木之所压此说爲是更得本文正意
柔弱者谦之道也天道好谦故次之以天之道
天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心之性性之神其犹张弓乎有力○称物平施高者抑之省思虑下者举
之奋精神○损上益下有余者损之絶嗜慾不足者与之养冲和○裒多益少天之道
心也损有余而补不足生处使熟熟处使生○亏盈益谦人之道则不然亦心也○
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贪其所爱忘其自然○损人益己孰能以有余奉天下要在
忘我○损己益人惟有道者忘心○仿天是以圣人爲而不恃忘性○损功成而
不居忘神○损其不欲见贤忘忘亦忘○损之又损
沈蛟门曰弓人调适弓干使之和平则抑高举下损有余补
不足天道平等亏盈益谦故曰天之道犹张弓也人之道则
不然裒聚贫贱之财以益富厚取之尽锱铢而不遗用之如
泥沙而不惜损不足以奉有余与天道异矣谁能与天合道
损有余以奉不足其惟有道者乎是以圣人常出其身以任
事虽爲而不恃其能虽成而不居其功此损之至也损己至
故天下乐推而不厌虽不欲见贤不可得也谓我心本不欲
见贤人自以我爲贤矣○复圭子曰有一??之天道有一月
之天道有一日之天道修行人未明人道先须辨天道天道
先要从一月日月盈虚消息上察起而後人身一阴一阳之
升降可按也愚幸得遇眞人与闻大道甫悟太上天道其犹
张弓之说人间之弓必损有余以补不足易知也天上之弓
月出庚挂於庚酉之方一阳居下其弓张於月之初三日乎
月见丁挂於丁未之方二阳居下其弓张於月之初八乎月
盈甲挂於甲卯之方三阳象乾其弓引满挂於十五之日皆
爲上弦之弓满则谓之有余有余则当损十八月挂於辛戌
之方损一阳而初下一弦矣二十三日月挂於丙午之方又
损二阳而弦下一半矣二十八月挂於乙辰之方微阳将尽
以象坤卦其弓已弛而不张自望以至晦皆所以损此月之
有余以补来月之不足修链者能月月行持进阳火退阴符
如天道之补损周而复始此之谓性命双修何忧不仙乎何
爲人道不然一身之中所不足者阳也有余者阴也反以情
识损元阳而长羣阴孰肯损阴之有余以奉不足之阳哉惟
有道之圣人始而效天道之张弓有作有爲而不恃其劳旣
而功成无作无爲而不居其功所谓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圣
人殆一天道也○李息斋曰裒多以益寡者天之道也裒寡
以益多者人之道也惟圣人能以己有余而奉人不足故其
能及万物而不恃其能功盖天下而不居其功利泽施於天
下而不欲见其贤唯有道者而後如此
不欲见贤谦柔之德也故以水德次之
任信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人之生也人之心也而攻坚强者欲不死者莫之能胜心无
生死○棒打不开其无以易之情念死矣○无物可比故柔胜刚心有力则情念自消○屈己者
胜弱胜强心无爲则天道乃见○软能蚀坚天下莫不知人人有此理莫能行人人昧此
理是以圣人言圣人知之受国之垢藏心於心而不见也○海纳百川是爲社稷主
○受国之不祥藏神於神而不露也○处众人之所恶是爲天下王○正言若反
苍天中更添??苦○与物相反与道相合
河上公曰今夫水置之圆中则圆置之方中则方止之则止
决之则行然而大者能怀山襄陵高陵爲池深谷爲邱者皆
是物也其细则磨铁碾玉皆以水资是攻坚固者无以易之
不可轻易也水能灭火弱胜强也齿先舌敝柔胜刚也天下
莫不知柔弱长久刚强易折也莫能行耻谦卑好强梁也受
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其社稷爲
一国主也受国之不祥是爲天下王君能引过自任代民受
不祥之殃则可以有天下而王也正言若反者正言合道而
反俗俗以受垢爲辱受不祥爲殃故也○复圭子曰上善若
水五行以水爲本水能沉金漂木尅火荡土此天地之水也
其攻坚强信莫能胜也若人身之水肾也肾水足则五臓皆
不受侵肾水竭则心火炽尅肺金金尅肝木木尅脾土死矣
故大修行人宝此肾水如宝金河车转运昼夜不敢暂留停
所谓因烧丹药火炎下故使黄河水逆流水能上行则火自
下降是柔胜刚弱胜强也人人皆能知人人不能行何也好
坚强之故也而圣人不然甯爲柔弱毋爲坚强未得道时忍
辱含污如王在石中何垢如之甘魔受难如金遭火试何不
祥如之旣得道後忽然眞人出见小则不失本来之面目是
谓社稷主也婴儿积渐变化大则分爲亿万之阳神是谓天
下王也垢与不祥众人之所恶是以正爲反惟有道者能直
受之而不以爲反也
水之受垢众恶皆和故次之以和大怨
任契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嗜慾杀身必有余怨情念不断安可以爲善何以见是以圣人执左
契正念见前○诚信及物而不责於人不爲物移不与物竞○一味克已故有德司契以心
契心以道契道○性静情逸无德司彻自非寂然何能混融○心动神疲天道无亲灵光独耀○逈
脱尘根常与善人无得无失○惟道是从
复圭子曰怨可和也必君父之仇方爲大怨不当和而亦和
之怨虽解而心尙存不善者吾亦善之乃所以爲德善和大
怨而不免有余怨安可以爲善哉不如责已恩怨两忘契符
合也喻至诚之能使人符信也圣人执左契於已而不责人
之报我有德於人可忘也人有怨於我不可不忘也至诚而
不动者有之矣然尽其诚而司契於己非有德者不能若无
德则司彻彻明也怨德大明不以厚道自居也岂知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善人卽执左契而不责於人之人也○吴?淸
曰执左契不责於人无心待物也契者刻木爲劵中分之各
执其一而合之以表信取财物於人曰责契有左右左契在
主财物者之所右契以付来取财物之人王元泽曰史记云
操右契以责事礼记云献田宅者操右契则知左契爲受责
者之所执徵谓执左契者已不责於人待人来责於已有持
右契来合者卽与之无心计较其人之善否和怨者有心於
爲善人也不若无心待物如执左契而不责於人静中观物
而任其自然也有德无心待物无德有心待物彻通也古者
助法周改助爲彻法恐八家私田所收之不均故八家私田
亦令通力合作而均收之八家所得均平而无多寡之异司
左契者任人来取无心计较其人故曰有德司彻法者患其
不均有心计较故曰无德和大怨者恐善人受害有心爲之
亦如司彻者有心於爲力弱之家恐其所得者寡耳
执左契谓以道感民则自然契合无争夺也故次之以小
国寡民言知足而不贪也
独立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大圆镜中使有什百可养者也人之器而不用其国太平使民重死
一念不生而不远徙念兹在兹虽有舟车无去无来无所乘之实无去来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不争善胜○六根淸静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是道之源○反朴甘其食
味道之腴美其服受道之庇安其居处道之安乐其俗乐道之和隣国相望心心相照○对
境无心鸡犬之声相闻照见五藴皆空○外境不入内境不出民至老死灰心绝念○终身在
道不相往来如如自然○忘其彼此
复圭子曰人身首戴大圆大国也心君独处一腔小国也止
有君而寡民何也一身之中惟神气精而已神卽心也内有
精气外有耳目口鼻手足肢体屏而不用卽使有什百人所
造之巧器安足以役吾神哉眞君高拱淸静澹然寂寞无爲
之上故能役使百体从令护衞眞君於方寸之中气不耗精
不漏耳目口鼻手足不妄驰所谓重死而不远徙也夫有??
之舟车其驾驭犹有限也无形之舟车瞬息千里万里而莫
知操纵金刃之甲兵其挥霍犹易折也无刃之戈矛生於一
掬倐忽诛夷兼并而莫能禁遏今眞君旣住无生国里虽有
舟车能引人往来而实不往不来无所乘之也眞君好静无
爲虽有甲兵以斩邪魔而实无邪无魔无所陈之也所谓心
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惟神游上古作葛天无怀之民
复结绳之风所食者无味之味何其甘也所服者无色之服
何其美也所居者空中之楼阁何其安也所同者太和之俗
何其乐也○玄同子曰所比隣者彻上下周傍之国无不心
心相照而无所往也所狎闻者鸡鸣犬吠之声无不耳耳相
通而不滞於闻也盖吾眞君五藴皆空六根淸静形如槁木
心若死灰卽至老死而其玄玄眞湛之性如如自然之体已
超乎靡丽繁华之外久矣安见其往来哉大哉眞人无声无
臭至矣
以上八十章皆至道至言非徒悦视悦听故次之以信言
不美美言不信
显质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良药苦口美言不信不得动着○口头三昧善者不辨○○无分别
相辩者不善父母所生口终不爲汝说○妄生差别知者不博○○头头总是博者不
知只在目前○物物有碍圣人不积○○不增不减旣以爲人贼来便打己愈有○
○用之不尽旣以与人与物相接○客来须省己愈多○○普济无穷天之道○○生
生不已利而不害时淸道泰○无所不利圣人之道○爲而不争一人有庆兆民頼之
○则天之行慈仁俭约
吕知常曰信实之言淡乎无味其犹水也淡而能久美好之
言甘而悦人其犹醴也酌而易竭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於心者尙行而不尙口守朴素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
浊其渊巧言易於招尤取愆故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道
者明於理而达於根得其一何必博乎博者通於物务於事
所谓多则惑也故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积德不积财
有德以教愚有财以及贫也庄子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
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圣人演道德以爲人人受
其益而德愈彰如鉴之照而不疲分浮赢以与贫贫受其赐
而财愈有若井之汲而不竭故曰圣人不积旣以爲人已愈
有旣已与人己愈多天地之大德曰生故曰利而不害圣人
之守位曰仁故曰爲而不争○复圭子曰此章结局以天道
圣道并言分明太上以天道自处累累五千言可不谓美乎
不辩乎不博乎不爲人乎不与人乎然人当察其孰爲逆耳
孰爲悦心在信不信则美不美分矣察其孰爲守中孰爲尙
口在辩不辩则善不善分矣察其孰爲抱一孰爲驰骋在博
不博则知不知分矣凡人有一长必积而私之圣人有道公
之於人是不积也然此道人人本有圣人特爲一指点耳而
未尝分我之所有也故曰旣已爲人已愈有此道个个圆满
圣人特成人之美耳而其实不损我之故物也故曰旣已与
人已愈多亦有天道运而不积之意夫天道好生卽有时而
杀之而不害其生生之心故曰利而不害圣道不外慈俭不
敢爲天下先之三宝卽有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不敢爲主而
爲客之诸说皆是信言眞美不美眞辩不辩眞博不博未尝
积大道而私之於一己其五千言皆以爲人也与人也而太
上之道何曾见其减乎迄今与天并高百姓?其利而无害
道迈千古爲
三教祖
百王师谁敢与之争道而驰乎学人有能得其旨趣之一二上
则爲圣爲仙爲佛次亦可以超凡解脱而不作尘埃中人矣
况有苦志潜心太上之道又不惜资财不惮艰辛以求之者
乎他日必遇龙华会上人同饮刀圭羽翰自生而爲大丈夫
功成名遂之日也有志之士当念兹在兹而不顷刻忘矣
淸庵李祖曰信言不美忠言逆耳也美言不信巧言令色也
眞实之言淡薄虚妄之言华饰善爲道者无分别故不辩善
辩者致争之由故曰不善眞知者光而不耀故曰不博广博
者明见於外故曰不知圣人损其所有爱养万物而不爲主
故曰不积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眞视之不
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旣故曰爲人愈有与人愈多天
地大德曰生故曰利而无害圣人守位曰仁故曰爲而不争
只这末後一章总发八十章之藴也经云可道非常道可名
非常名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希言自然淡乎无味进道若退
明道若昧广德若不足太白若辱曰希曰夷惟恍惟忽大音
希声大器晚成正言若反已上等语虽不美听其中有信故
曰信言不美可道可名可见可闻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
满堂善之爲善美之爲美乐之与饵声味俱美以上等语虽
美於听终不实也故曰美言不信若讷若拙若愚若朴若屈
若昬不尙已贤不贵奇货俨兮若客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
兮若浊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
以上皆不辩之善也尙奇务货自高自大自见自是自矜自
伐勇於敢嗜於欲不畏威不畏死不知足不知止强知前识
昭昭察察以上皆不善之辩也不出戸知天下不窥牖见天
道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不言而信
不见而名无爲而成以上皆知者不博之谓也知物知人知
内知外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开其兑济其事舍俭且广
舍後且先不知爲知皆是妄知以上皆博者不知之义也爲
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絶巧弃利
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损之又损以至无爲去甚去奢去泰无
知无事无欲以上皆不积之义也至於曲全枉直洼盈敝新
万物归之万民化之天地合之广施博济不穷不敝不殆不
危用之不可旣此爲人愈有与人愈多之义也天之道生成
运化利物平施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无
所不利至公无私惟德是辅不言善应不召自来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一切有情无不覆帱此
利而无害也圣人之道守雌抱一处柔行谦和光同尘後己
先人同於道同於德同於天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不责於人善贷且成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小国寡民自
以爲足使民返朴忘其彼此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皆不争之
义也只这不争二字八十章之要也若是信得及的把这不
争二字爲日用久久纯熟则自然造至混元之境眞常之道
至是尽矣象帝之先妙明本体得矣且道不争二字作麽会
咦放倒门前名利竿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